想到哪写到哪(之二百九十一)
(2013-08-13 05:38: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场论道 |
新领导上来的工作方式,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与上一任领导的工作方法绝然不同,上一届领导,如果形容为“儒将”的话,那么这届领导,一定是“武将”,做事事无巨细,听汇报,搞调研,嘁哩喀喳,想干大事,听说所有他身边的人,都变的高度紧张,毕竟一把手最初的感觉,会影响一些人未来的仕途。
给我最明显的不是他的严肃与高效率的工作作风,倒是他不间断的要书面汇报材料,这些年自己把关注点放到了“业务”钻研上,放到了随意性的胡乱涂鸦上了,忽略了“机关文字”的再提高,更忽略了对文字接班人的挑选与培养,铺天盖地的各类材料,概括了你工作的林林总总,最关键是材料的时效性,几乎每周多会有一两个急于撰写的材料,最不喜欢动这方面脑子的我,不得不又回到了码字时代。
朋友多次叫我“出台”,几乎都推辞了,即便推辞不掉的,也会控制酒量,告诉他们自己手头的材料还未完成,他们不理解,认为我即将“革命成功”,现在表现有点晚了,岂不知,咱这是站好最后一班岗,说好听点,叫做“善始善终”。不过内心里面,确实觉得这些事情已经很不适应,没办法,依然还在“江湖”。
临到退下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工作上的疏漏,特别是自己没有选择一个有文笔的人才,十年前,我曾正式的聘请了一个大笔杆子,自然也是冒着危险,因为这个人在机关,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我这个人就是不讲那些所谓的清规戒律,看这个人的实际能力,有能力就用他,而这个人的级别也很高,属于市管干部。
到现在我佩服他的心态,他从一定的级别的岗位上下来,位置转换之快,让我不敢相信,我曾经极力的让他感觉不到从岗位上下来的失落,从方方面面去注意,到是他对给我提出了批评,让我不要为他搞特殊,他会尽力而为,就这样我们一起搭档了将近五年,大家感觉都不错,最后因办事处搬迁的原因,他主动提出了,因年龄的原因,不再跟着去跑了,很理解他的心情。
到现在我们的档案里,依然有他编纂的案例集,管理规定的合订本,办事处大事记,一些大的文字材料,我会主动让他帮助起草,即便是我动手写第一稿,最后的确定稿,也一定是他酌定。毕竟他曾经是上级机关里的笔杆子,对官样文章烂熟于心中,文字表达恰如其分,让我从心里敬佩不已。
他对我的信任,也基于我们长期共事以后的彼此了解,最初相识的时候,他是上级机关里的办公室主任,我则是下属单位的接待科副科长,由于是接待部门,所以与他有经常性的业务往来,机关夏天的学习访问团,一个接一个,自然我们也就成为了,为上级机关接待的第一人,这位曾经的领导,事无巨细,从接待的计划,到住所和伙食,都会检查的细致入微。
后来我被借到上级单位帮助工作,他也给予了我坚定地支持,在机关里面,自己第一个岗位,就是宣传部的科员,在哪里帮助抄写领导的讲话稿,各种下发文件的抄写,空闲期间还要不间断的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一句话,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与上级组织的思想距离,自己也就从那时起,对机关的文山会海深恶痛绝。
在哪里饱尝了领导干部之间的不合,带给我们的那种不愉快,抄写的稿件,因撰写人与分管领导意见不合,经常性的被领导打回来重写,而且打回来的原因,也不直白的告诉,逼得部门领导,不知所措,最倒霉的就是我们,一遍遍的重复抄写,感觉对我们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时有完成不了工作,不得不带回家中,继续抄写的事情。
自己到现在可以写一点官样文字,估计和那时候,在那里经常接触他们的大手笔有关,但是,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这样的文章越少越好,因为内容与职工关切不相符,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自然职工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讲大道理,就如同空对空,职工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实惠。
把手下的同事叫来,跟他们说,从现在起,所有的文字材料,你们必须有一个人要接下来,不能继续依靠我这个即将离开岗位的人了,同事们说的干脆:“那就让接班的人继续写吧,反正我们的水平就这样了”,靠,这不是明摆着不接茬吗。
没办法,把口气软下来,既然你们不愿意写这些(不敢说,不会写)那么我就继续坚持,没有把你们培养出来,全是我自己的错,从现在开始起,我将在自己家里面写这些文字,单位上的事情,你们就多多上心了,话音没落,笑声和爽快的答应声,就传了过来,哎,你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