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小青作品系列(之十二)
(2013-06-05 07:31: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钱科钱局》是范小青短篇小说集《像鸟一样飞来飞去》中的一篇,只要在机关呆过的人,看这篇作品的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机关里面的种种怪现象,细细想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都是人内心里面的各种不同想法而造成的,这些想法说成是虚荣也可以,不同心态的表现形式也好,一句话,将机关里面的那些事情,用调侃的方式说了出来。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某机关里的一个姓钱的科长,论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都可圈可点,加上他是一个老科长,从机关论资排辈的角度看,下一步调整到副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更有人听传说,已经例如议事日程,便在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副局的情况下,开始叫他:“钱局”,有虚荣心的他,倒不觉得这样喊他有什么不好,就这样“钱局”的称谓,成为了大家平日里喊他的自然。
叫的时间长了,钱科家属也得知了这件事情,误以为自己丈夫不敢告诉家人,因为随着职位的提升,工资也跟着张,可是发现丈夫依然像以前一样的工资交给家里,想必是留私房钱。她和女儿有意在家里面,给他举办了庆功宴,钱科跟她们说,这是机关里面的闹着玩的叫法,我依然是科长,虽然丈夫这样的说,妻子始终不相信。第二天妻子打电话给丈夫单位传达室,让他找钱局接电话,传达室的人把钱科喊了过来,妻子在电话里面说,你不承认,同事都知道钱局。
就这样钱科,变成了钱局,但是,钱科正欣然受领“钱局”的称呼时候,他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情发生了,上级领导来开会,全体中层干部都参加,上面来的那位领导,问单位一把手,人来齐了没有,回答,来齐了。那位领导问:钱局来了吗?单位的领导解释道,他不是局长,是科长。上面的领导听了以后露出不高兴神情,说:这算什么事情,还没成为局长,就叫出来了,这是违背组织原则吗。
领导有意见,单位的领导就不好受了,第二天找到钱科长,讲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也让钱科长知道了,这种做法很可能毁了他的前程,让他赶紧去辟谣,无奈的钱科长便开始四处辟谣,凡是管它叫钱局的人,他都会立刻讲明自己是科长,以后请不要再叫他钱局,时间长了以后,总算把这种叫法给改了过来。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还真的影响了他的提升,组织部门根据钱科单位的推荐名单,常委会上提出了将要提拔的那个人的名字,那次去参加会议的领导,想起来那次去的时候的那件事情,并没有说这种叫法不好,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出了他的不悦,让在场的组织部门的人很难堪,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得不先放一下。
虽然这样,故事最后还是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作者用钱科长在组织部门第一次没批准的以后,用实际行动消除了不好的影响,依然如故的做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同样是尽心尽力,上级组织也不是抓住小辫子不放的人,当钱科长认为没戏的时候,上级部门同意了钱科长单位的再次申报,峰回路转,不过是在钱科长临下来之前的不长时间里。
在一般的读者来看,这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故事,而就在我身边,就有一个与这个故事几乎一样的人,这个人在某机关里面,长期在一个处室干处长,由于那个部门管辖的物资很特别,对于供货商来说,对他是毕恭毕敬,时间长了,为了讨好他,喊他:“李局”,他也欣然受领,时间长了,自己单位的人知道也不说,认为就是一个调侃,而这位“李局”也有着他自己的虚荣,对大家这样的叫法,不仅不更正,反而感觉理所当然。
其实,他们的同事都知道其中的事情,由于他和一把手关系,非同不一般,同事们感觉提拔他是迟早的事情,也就对喊他“李局”不感到意外了,不仅如此,这位李处长在听惯了喊他“李局”之后,竟然对喊他李处长的人有了反感,原本可以办的事情,摆出了一幅秉公办事的样子,逼得客户没有一个不敢喊他李处长的了,“李局”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了。
也不知为何,这位李处长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副局职位问题迟迟没有解决,我想就像作家范小青在她的作品里写到的那样,没有正式提升,就叫上了职称,这是对上面人的一种嘲弄,意味着上级组织忽略了好人,工作有疏漏是的。后来听说,对他好的那个局长,不止一次的提议,提他做副局长,但是,班子其他成员,以及处室长们都对这位李处长有看法,至于什么看法,不得而知,反正每次投票,都过不了半数,虽然一把手也跟相关的人作了工作,但机关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当面说得天花乱坠,到了实处,绝对按自己的意图来,就这样一次次的与副局级职位失之交臂。
后来赏识他的那个局长调走了,新来的局长比李处长小不少,而且觉得这位李处长,对别人的叫法,欣然受领,很是有看法,先是将他的工作调整,离开了那个十分有权力的部门,到一个不起眼的处室干一把手,就这样他由风光无限,到最后默默无闻,到他自己退下来以后,熟悉他的人想让他喝醉酒,就用这称呼恭维他,他便会想起这些伤心的往事,便会用酒消愁,遗憾的是现实社会就是这样市侩,他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就在没有了曾经的请吃饭,需一周前预约的情景。
看到范小青这篇作品,第一个人物的印象,先想到的就是我认识的那个李处长,那个名噪一时的“李局”,我也差一点让他给我唬住了,是我的一个小兄弟,告诉我认识一个局长,很有势力,我便去见了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当他知道我们基本上不差上下的时候,倒好,他用酒量与我“厮杀”,这个李处长可真是一个盛酒的家什,三下五除二将我拿下。
再后来他就回避与我见面,当初不知道他为何这样,通过这篇小说,让我知道,这是官场让某些人的虚荣心造成的,一个人为了一个称谓,就可以得到心理上如此的满足,像这种人还可以干点什么,或许作家就是想表达这样一个看法,不过是身在机关的范小青,感觉还是手下留情,并没有将那些很虚荣的小科长,或处长内心里面的那种虚伪,披露的皮无完肤,毕竟作家范小青也算作一个不小的官员,怎么可以窝里斗哪?
写到这里想起了契柯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一次不慎的行为,让他揣揣不安,最终被吓死的悲惨遭遇,而这个故事虽然不是对上级领导的惧怕,但是,这同样是在写官场上的这些虚伪。虽然作家的笔调,并没有那样的犀利,像是在给读者讲一个幽默的故事,但是,在这种轻松幽默的后面,感觉出一种作家洞悉人性犀利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