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家进校园活动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以作家的身份去参加“作加进校园活动”,可以说平生第一次,用“泰山文学奖”获奖作家刘涛的话说,用这种方式进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的文学情趣,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在报刊上刊载之后,可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学校,无形中起到了推介的作用。
这次作家进学校的地点,是位于小城市北区的南仲小学,这里的刘校长与著名作家刘涛很熟,但比女刘校长更熟悉的是,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媛媛姐姐”的人民教师花笺老师,她是刘涛的关门弟子,据说,作家刘涛收下这个徒弟以后,感觉徒弟的灵性很好,有培养成为著名作家的潜质,现在正全身心的栽培这位美女学生,估计不长的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一个美女作家的冉冉升起。
原定下午一点半钟开始的这次活动,作家刘涛十二点就打电话给我,让我早一点去与他会合,到学校里详尽的参观一下,说实话,听到他催我快去的电话以后,心里面有点不舒服,我数次找他去我哪里指导,他都以种种理由推托,到了自己女弟子的事情,变得如此的“猴急”,这不明摆着是见色忘义吗?我很明白,自己已经是“朽木不可雕也”的状态。
毕竟刘作家是大腕,即便心里面在有想法,也不敢言语,放下电话,不敢耽搁,驱车前往刘作家住处,我们踏进南仲校园的时间是中午十二点四十分,作家刘涛的徒弟花笺老师,早就笑逐颜开地等候在那里,可以看出这位徒弟的欣喜之情,随后她将我们引导校长办公室,在那里见到了干练的女刘校长,听她详细介绍了这座学校的特长。
在这所学校里就读的大多是“新城市职工”的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最初的叫法不是这样,好像是“外来工子女”,其实,用花笺老师介绍给我们的那些情况,这些孩子基本上也是土生土长在这座城市,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父母是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员”,他们的籍贯与户口,依然属于他们曾有的故土。
无处不见的这些孩子,非常得懂礼貌,感觉很有素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觉得是那样的讲文明,懂礼貌,一声声的问好,一个个的敬礼,倒是觉得自己儿时没有这样好的素质,曾经听花笺老师说过,她所在的这座小学,在她的感觉中就是一座花园式学校,这次我们提前到访,在刘校长的带领下,专程在校园里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实像李老师描述的那样,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希望。
刘涛为了给徒弟争光,破例插进了这次作家进校园的活动,我听组织方的章记者说,这样的活动假若排序等待的话,要等到明年才有希望排到,现在这个活动已经火到了这个份上了,足以见得学校对培养孩子的写作,与对文学的兴趣地培养是多么的重视,这次前来讲课的是两位已经退休的老人,以为是中国老年妇女的形象大使刘真骅老师,专业作家,另一位是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徐晨老师。
我坐在座无虚席的多媒体教室里面,看到那一张张认真,却带有稚气的小面孔,自己一直在回忆曾经得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却没有他们这种心气,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弹玻璃球,弹杏核,扇纸牌之类的娱乐活动了,而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求贤若渴的样子,彰显了时代不同的特点。
且不说两个作家讲课的风格如何,单从学生们后来的互动,感觉出来曾经我们的少儿时代,与新时代少儿的绝然不同,他们认真的提问,并不是不着边际,而是有切入点,从这些方面去看,足以见得学校教育的有的放矢,最后结束时,学生们蜂拥而至的去找老为著名作家签字的场面,感觉这时代有希望的孩子。
作家刘涛的徒弟花笺老师,晚上自己出钱,款待了她的师傅,还有策划组织这项活动负责人,我有幸得被邀请参加,在那里近距离的聆听了刘涛老师的点评,他认为今天的讲座,总体上还算是成功,这归咎于组织单位安排得非常周到,女刘校长支持的到位,听课学生们的素质很高,再加上我的出席,想不成功都难。听到这里我有点瞠目结舌,一贯谦逊的大作家刘涛,今天这时如何,一反常态,难道一定在女弟子面前“端架”?
看看影子就知道几点就去了,花笺老师与刘校长介绍情况,刘作家指手画脚
刘作家在刘校长和花笺老师陪同下进入“博雅苑”,感觉作家刘涛满有兴致。
刘作家问刘校长:“哪回咱们吃的饭?”,刘校长说:“贵人多忘,上星期。”
刘作家说:“你们种哪么多韭菜干什么?”刘校长说:“这是小麦。”
学校的体育场,刘校长介绍,学校运动会不出出门就可以举行,这是很多学校没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