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乡 东北乡(文字篇)
(2013-05-02 05:20: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作品热,已经不用质疑了,他的家乡山东潍坊高密东北乡,也成为了一片热土,更多的人去哪里,了解这位获“诺奖”作家故土的情况。一些人似乎并不满足作品中,作家对他自己家乡的那种生动地描写,似乎只有亲自到哪里,才有一种切身感受一样,当然,这也不全是一些人的好奇,我们不免在一些介绍作家书籍中,看到他们家人,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官员,到他们位于高密东北乡的故土采访时的感受,无疑也是一种诱惑。
这次由青岛市城市文化研究会,以及“花石楼诗歌磨坊”联合组成的“莫言故乡采访团”,也同样是抱着这种了解作家曾经的创作情况的目的,在诗人张毅的大力努力协调下,在诗人张毅好朋友,高密市宣传部部长邵春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个学习采访团,终于在四月二十日,启程前往位于山东高密的东北乡。
驱车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位于山东高密地界上,从高速公路出来后,便见到了前来迎接的高密市宣传部部长邵春生,这位部长官员曾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山东乃至全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诗人,他的诗作多次在省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随后他从政的经历,盖过了诗人的光环,一度成为了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当然,他的扬名同样与莫言获奖有关,都知道他与莫言的关系,在去瑞典领奖的亲友团队里面,邵春生成为唯一亲友团成员一同前往。
在邵部长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东北乡,去探望中国当下唯一被官方认同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旧居,在那里我见到了,作家莫言在作品里和不同场合,自己曾经讲述过家乡的那些情景,在他旧居那座土房子里面,见到了他出生的土房与土炕,见到了他结婚的婚房,见到了几件摆放在屋里面的家当,一句话,曾经的清贫生活,超出了我的想象,难怪邵春生部长介绍说,莫言获奖以后,评委会的成员到这里参观,进门以后看到这清贫的场景,当即就泪流满面,想到过吃苦,没想到是这样的苦。
通过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就已经感受到作家幼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在莫言旧居,看到那简陋的房舍,看到那灶房里的两个灶台,莫言他二哥介绍给我们,当时,这三间房子,最多时住过将近二十几口人,他与莫言最深刻的感受,就像是莫言自己曾经谈到过的那样,就是饥饿感。
也正是这种饥饿感,让这位作家有了一种试图改变命运的坚强意志,我站在莫言的旧居里面,跟诗人邵竹君谈到,看来作家的创作,并不在于地方的不同,而在于他对生活的感受,他对文字的那种灵性的把握,谁还能想象到,在这里作家莫言创作了大量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无法超越的优秀作品,我们不能否认作家的天分与顽强的毅力。
自然,莫言成为了名人,去他位于东北乡旧居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在参观完莫言旧居之后,我们一起去了,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拍摄现场--青纱帐。在那里参观了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石桥,这座已经有四五百年历史的石桥,依然完好无损的咱在那里,听邵春生介绍,现在的承重能力,依然可以承载大兴货车的重量。
站在桥上,看到潍河蜿蜒曲折的向南流淌,四月的天气,还没有红花绿叶,但是,广袤的土地,与这条河流,以及在河流两边的那些树木的景象,已经给我们一种回到曾经的那种历史厚重的感受,在那里邵春生给我们讲述了,抗战期间在这里发生的一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后人考证,确实没有在这里打死一个日本中将,但是,这个传说证明了,这里百姓曾经的抗日的那种精神所在。
站在那里,听邵部长介绍,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成为大家曾经在网上热议的,万亩红高粱产区,现在已经与农户签订好了协议,将会在今后大面积的耕种,当然,采访团的成员会对这样的做法产生质疑,说:农户会同意这样的农作物的耕种吗?邵部长介绍说:种红高粱,并不是为了迎合莫言作品,而产生的脑子热,贵州许多酒厂,已经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种红高粱的经济价值,远高于种小麦与玉米,算下来收益大于种其它农作物,何乐而不为。
站在那里想象不到,不久的将来,这里成为了万亩红高粱的情景,但是,有一点我知道,小城的管理者,将在离这不远的地方,兴建小城最大的航空枢纽港,会须来小城游览、学习、创业的客人,下飞机以后,便可以经过这片带有着文化内涵的红高粱地区,就可以从莫言的旧居东北乡经过,让所有的人,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