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二百五十七)

(2013-04-14 06:17: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惊蛰以后,预示着春天的大踏步的到来,万物复苏,最显著的特点并不是自然界所展现出来的景象,而是唤醒人们内心里的一种欲望,从寒冷烦闷的冬天里煎熬出来的人们,有了与大自然亲近的一种冲动,走出户外,走出我们的城池,去更温暖的地方,去沐浴阳光、感受春风、欣赏象征着春天的绿色。

 

城市文化研究会的三位成员,就成为了先期外出的队伍之一,队长宋志坚介绍,这次他们要用慢行的方式,来体验祖国大自然的秀美,不跟着旅游团,按事先设定好的线路,走走停停,从贵州开始,在那里深入苗寨,体味古村落,领略贵州秀美山水,之后去重庆,沿江而下,终点湖北武汉,从那里回来,估计天数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说实话,自己也想加入这个团队,但是,现在是一个特殊时期,两会期间一把手负责制,不许外出,在家里抓稳定,所以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踏上征程,在欢送的仪式上,看到了已经急不可耐的团员杜帝,云游四方是他一生中最期望的事情,人文学者葛陂士,是他们团队中的最年轻的一位,当然也是他们的智囊,另一位是广电局高级记者,是杜帝的老同事,与杜帝同样喜好云游四方,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结伴而行,上一次的四川之行,成为了他们结伴而行的开始。

 

他们选定的线路,严格意义上说,一些地方自己不止一次的去过,虽然那里自己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民风民情,因为跟着旅行团,你无法按照你个人的想法做事,蜻蜓点水,但代表着民族风情的表演,还是感受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苗寨里面的博物馆里面,见到的一些祭祀仪式,特别是每年只拿出来一次的铜鼓,只有寨主才有权力来敲,而游客是决计不允许动的,谁要是冒犯了族规,那你一定会被留在这里做苦力。

 

写到这里,想起了二十几年前,在郭新城老师家里面,谢颐诚老师与郭新城老师一起探讨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作品《原始思维》,为了迎合他们的讨论,自己买了这本书,想起了一上来他表述的那段话:“许多社会事实上彼此间都是紧密联系着并且相互制约着的。因此,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样式将与不同的社会类型相符合,尤其是因为制度和风俗本身,实际上只是那些可说客观地受考察的集体表象的某种样式。”

 

那时候一度痴迷了一阵民俗学,到现在家里面的书库里面民俗学的书籍有不少,唯一遗憾的是,当时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只是停留在民俗学的书籍上面,没有经济实力去实地考察,而民俗学的关键就是要亲自去那里实地感受,在不同的民风民俗中找到你自己的感觉,所以书本对书本,留给自己的印象就没有这般的深刻,很短的时间里,学到的那一知半解的民俗学之事也就还给了老师。

 

自己知道旅游同样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在中国百里不同俗,单就这一点就很有研究的意义,这种民俗与文化的差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基于什么就是一个值得分析研究的问题,而这些年里面自己确实也去了不少的地方,看了很多引起自己兴趣的事情,遗憾的是没有静下心来,去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走马观花。

 

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一定自己从工作岗位上下来,选定一个目标,在那里安营扎寨,全面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这些都是涵盖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脉络与承传,在不同地域的这种对比当中,你才会从不同习俗中找到相同的东西,才会真切感受这种文化的变化与发展的脉络。

 

当然,自己也知道所有的想法,都需要有一个身体的基本保障,就目前自己身体情况来看,想一个人走出去,深入了解风土民情是不现实的想法,已经磨损到相当程度的身体部件,已经严重的老化,需要有一个离医疗单位不远的地方居住,去乡间僻壤似乎不太现实,一旦身体感觉不适,那只有坐吃等死的份了。

 

记得去年,我们去过一个文化人位于偏远山区的工作室,参观以后大家一致的感受,景色秀丽,度假旅游三两天还算可以,假如安营扎寨在这里,简直就是与生命开玩笑,一旦有个头痛脑热,也只有坚持的份了,真要有急症,那才是一个叫天天不应的局面,偏僻的让你感到内心里的惧怕,用家里面掌柜的话说,凭着城里的便利条件不想用,自找没趣为何?

 

自己心里觉得有点眼馋的是他们这一行最后的线路,沿江而下,这是自己曾经最想走的线路之一,湖北我没去过,只是听说那里的许许多多的风土人情,想象不到三天的沿江而行,会带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巫山云雨会是怎样,高峡出平湖又会是怎样,这些也只能等着他们回来以后的讲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