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那一天(下)
年年春节都一样,下午必须回到老人那里,家里面掌柜的让我提前打电话回去问一下,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电话打过去,老母亲告诉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你们抓紧时间回来即可,还是掌柜的了解老母亲,让他不要急于包饺子,过春节注重一个气氛,等大家回去以后一起帮助忙活,还有一个年味道,老母亲电话那边笑着说:好好好。
过去自己小的时候,不知道大人过节,将意味着是什么,现在知道要面临精神和物质双重压力,现在不同于以往,过去物品短缺,但春节还是要过,量入为出的精打细算,才可以过节不超出计划,一些家庭原本就不富裕,强撑着借钱过节,年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后来知道,为什么家长要对每一个孩子“计划分配”,应了那句话:“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到,必受穷。”这就是说了计划性。
在一个深刻感受,逢年过节对于大人来说是一件重体力工作,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抬抬搬搬,里里外外,无不是大人导持的身影,现在虽然没有曾经大人忙碌的身影,但还是需要一个相对的时间来“粗处理”,自己家中的现状就是如此,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干不动了,原来家庭人多,孩子可以承担这些事情的绝大多数,现在家里面大眼瞪小眼就是两个人,你不干,就要另一个人去干。
毕竟父母已经是八十有余的年纪了,已经无力为子女在做什么过年的年夜饭了,虽然母亲的烹饪水平,可圈可点,但是,到了这般年龄,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平时是一个钟点工帮助照顾老人,倒是我不久将来内退下来以后,更多照顾老人的事情就归我去做了,自己知道这是补偿老人我的养育之恩的时候了。
掌柜的要求,从自己家中带去已经先期做好的菜品,还有到那里加工的物品,还有就是孝敬老人的礼物,虽然老人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物质条件,都比我们好得多,但是,尽儿女的孝心是不可以忽略的,就像孩子带给我们的礼物,哪怕是一句话,一张纸,也是他们的一片心意,掌柜的给老母亲买了一个花围脖,我给老父亲买的茶叶。
下午三点多钟、回到了父母家中,大哥与他的儿子,我母亲的一个亲戚,已经到了,大家开始忙活包饺子,老父亲有点像我在自己家里面的样子,坐在那里当甩手二掌柜的,不仅如此,还叫上我和大哥,在那里陪他聊天,处于激动中的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当下,而是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前前后后跟我们说了他父亲去世时候的事情五遍,说了我奶奶去世事情多遍,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最后老父亲将我引到他的另一间屋子里面,见到了供养在那里的爷爷和奶奶的照片,老革命流露出儿女之情感觉很是感人。
用大哥的话说,根据今天晚上人员到的情况,根据外面天色的情况,估计又会是小城最早回家的人,大家笑声一片,这是多年来我们的一个特色,老革命的父亲从来不信邪,什么守岁,到点吃饭,到点休息,一切遵照部队战时要求作,我感觉好像是遵循《朱熹治家格言》的要求来做的,“黎明即起,黄昏必息”,什么“春晚”都好像与老父亲没关系。
这两年每年春节前的合影是必须的,大哥和我都带了相机,跟老父亲和老母亲说,让他们换上过年的衣服,下一辈要与你们合影,留作纪念,老父亲和老母亲很配合,老父亲是走南闯北的人,照相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清,一度走红时,也是经常在聚光灯下,虽然那些照片被他们藏了起来,但是,自己曾经见到过历史照片。
过节的氛围,就在于除夕夜的年夜饭,晚上六点钟开饭,开饭前根据以往,到室外燃放鞭炮,预示这年的到来,任务最初由我完成,到现在自己大侄子已经大学毕业,自然落到这个长子长孙手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音,预示着蛇年春节的到来,爸爸、妈妈、哥哥、侄子,还有我们全家三口,母亲亲侄女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举杯同庆蛇年春节的到来,大家包的饺子,在六点二十分时候端上来了,老父亲离开餐桌的时间是,晚上六点四十五分。
再后来大家很快地吃完了晚饭,收拾利索以后,各奔东西,我们回到家中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十分,坐在电脑前,看着自己拍下来的全家照片,觉得老人的精神面貌尚可,自己却显得老了很多,看来过去的一年没让自己操心,自己这种衰老实实在在,即希望今年自己停下来,好好的休整一下,总不能长相比老人还显老吧?

老母亲、掌柜的与老母亲的孙女

侄子抱着狗再看

女儿在观看

侄子上阵

不知女儿在想什么

老母亲的亲戚,成为了这些年春节除夕年夜饭的“御用大厨”。

饺子

年夜饭

老父亲爱谁谁,吃瓜子,看电视。

父母与孙子辈的合影

父母与儿子合影

象征甜蜜生活的糖果


过年啦,合张影,祝爸爸妈妈健康长寿!

父母与小儿子全家合影

大哥的孩子是帅哥

老父亲与大儿子

家里的男人

老母亲其一家人与老人合影

掌柜的说我不适于穿唐装,说没脖子了。

侄子点燃象征过年的鞭炮

日子就要像这边跑一样,红红火火,噼里啪啦。

春节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