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恋

(2013-01-06 00:23:40)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素描

    这是张伟老师(博名:断肠红)的一篇博文,虽然回复给他说是:受之有愧,但也免不了俗,在这里转载,算作自恋,让博友见笑。

 

原创七言杂诗半岛诗坛人物谱[四十五]高兵 半岛诗坛人物

 

高兵乃岛城文化闻人有三高美称之一的以文学评论家著称的一高,大名早如雷贯耳,本人至今却只有两面之缘,一是在版庆八周年时,高兵大驾光临,可惜断肠红来去匆匆,并无交流;二是本校第三届诗歌节,高兵携单反(相机型如盒子炮)莅临,不但作为颁奖嘉宾亲自登台,而且为活动留下弥足珍贵的一流图片和一流文字。断肠红当时因有所感,曾有现代打油诗一首,略为描摹,语曰:冬天把自己的头都缩进脖颈子里的时候高兵先生的光头仍然袒露在寒风里对抗着人世间的冷酷、怯懦和虚荣高兵先生的光头在那里他的单反相机的镜头就在那儿闪光他总是能够捕捉到对象的闪光点可是没有一个人对着他的光头按下快门就好像没有一个人试图拍摄正当午时那轮圆滚滚明晃晃的太阳

 

    总之,诗歌以高兵先生光头切入,似乎找对了闪光点。西装革履而又光头的高兵,在宴席上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我最向往的朝代宋朝的高僧辩才,后几度拜访高兵先生博客,留言曰:高兵先生真是能写,洋洋千言倚马可待。他的《想到哪写到哪》已经写到二百二十一,内容包罗万象,诚岛城之信史也,作为土著的断肠红读来倍感亲切,非《日知录》无以喻也。

本来柴韵诗已山穷水尽,几成鸡肋,但柴韵诗岂可无高兵耶?故不揣鄙陋,试再填柴韵诗一首,博高兵与众诗家一笑。

不怕好戏台连台,但看高兵来没来

手把灵光为存照笔削文字似析柴!

日知录前三稽首酒肉场上一辩才。

光头偏不着百衲长老何时惹尘埃?

 

【笺注】①《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②高僧辩才是北宋时期,佛教天台宗历史上一位著名高僧。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於潜县(今临安於潜镇)人。其家乐善好施,世以助人为乐事。相传,他出生时,有位外乡客路过,指着他家的房子说:这里有佳气郁郁上腾,当生奇男子。刚生下来时,他的左肩上有肉隆起,状若袈裟绦,八十一天后才消失。他的伯祖父认为这是大德妙相,说:此乃宿世沙门,慎勿夺其所愿,让他终生事佛吧,八十一大概是他的命数啊!果然如他所言,后来辩才享年正好是八十一岁。辩才天资聪颖,好学精进,博学强记,见识日进。每次见到讲堂,他就说:我愿登堂说法度人。十六岁时落发,受具足戒。十八岁那年,他决心游方问法,就离开西菩寺,来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学习天台教义。二十五岁时,宋神宗闻其德行,特恩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此后,他代韶师讲法长达十五年之久。为了让游魂野鬼也能来听法,他常在夜晚开设讲习,说法度之。他说:鬼神没有威德,大多怕人,如白天说法,就不能来,如在夜深人静,或许能听。后世上天竺寺因建有“夜讲坛”。相传苏东坡在任杭州通判时初次去上天竺谒见辩才,正是一个寒冷欲雪的冬天。当时辩才正好外出讲学,让苏东坡在白云堂前雪地里空等一场。眼看天色将暗,苏东坡只好怏怏而归。临走时,他挥笔在堂壁上写下七绝一首: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廉惟见白云飞。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在苏东坡当时立雪处建造了一座“雪坡亭”。后来,两人过往甚密,成为知交。在狮子峰与上天竺之间有一条“苏子岭”,原名梯子岭,因苏东坡与辩才交游“尝夷犹于此”而改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邵局长说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