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协”做客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说“二协”很多的人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组织,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正规的社团,即不庞大,也不神秘,是一个作家朋友的圈子,严格意义上讲,是小范围作家聚会的地方,他们戏称为“二协”,那就是“第二作协”的凝练叫法,主要成员三个人,由泰山文学奖得主高瘦人,小城作协会员韩松礼和薛原三个人构成。
“二协”常设地址为韩松礼家里面,据说这些年里面,每周六或周日,他们都会聚在那里,一起探讨他们各自写的作品,当然也有分析当下走红作家的作品,而参加讨论会的时而也会增加一些人,不过在我看来,增加的这些人,也是他们感觉可以交往的文学爱好者,对于那些语文学八杆子够不着的,他们是拒之千里。
正因为他们的这种持之以恒,成为了城市文化研究会关注的一个地方,王会长多次让我们深入调查,写出有关于在当下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里,依然有这样几个不为世俗而动的作家和文人,实属难能可贵,有看点,有写作的噱头,我猜想这也是目前在我们小城坚持下来的,与文学有关的小团体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
据说他们创作的作品,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在这里相互交流各自对作品的看法,三审过堂,不仅每一个人要谈出作品的特点与不足,而且,作为“二协”一把手的刘泰山,要给予点评,并最终圈定。不仅如此,还负责介绍到全国各地的杂志社,仅去年“二协”成员的作品,可以用丰硕来形容。
单从这一点上去看,就可圈可点,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里面,还有那么几个很纯粹的人,在那里用心去苦苦准寻,不断探索,我想就是我们的专业“一协”也做不到这样,而这种氛围,也正是当下文人和文学爱好者的一个很好的示范,也许正是有这样,我带着一种既憧憬,及好奇的想法,去哪里一探究竟。层数次向刘泰山提出参访的申请,一直未获准,这也成为了我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他们博客里看到他们讨论的热烈气氛时,心有一种急切期待。
2012年年末有一次被邀请的机会,却因为我接待外埔朋友而耽搁,后来在一些场合里,见到“二协”成员,听他们讲述他们作品的情况,更加激起我的兴致,有幸在2013年元旦放假期间,接到了“二协”负责人的电话,答应我们前往“二协”会址做客,这无疑是新一年的一个很好的征兆,因为在我的内心里面,一直在酝酿是不是在我退下来之后,跟“二协”学习,成立“三协”(虽然与“三邪”谐音,有点不吉利)。
这次被一同邀请的有“一协”我的兄弟,有城市文化研究会王会长,还有秘书长葛陂士,原定还有城市文化研究会常任法律顾问,城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大庙山,遗憾他有事无法分身,用“二协”负责人的话说,受场地限制,最多只可以接待三到四人,在小城最冷的那天晚上,我们分别摸黑去了那里。
实话实说,那天我们到了“二协”,他们的文学讨论已经结束,开始了一贯制的共进晚餐,原本自己经常在博客上看到,作家韩松礼夸赞贤内助的烹饪水平,这次到哪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嫂子的做饭水平,可圈可点,没有花架子,老百姓吃的家常菜,实实在在,但是,做的那才是有滋有味,这是我出没“会馆”尝到最对我胃口的饭菜。
一贯挑毛病的王会长,那天晚上吃的找不到鼻子了,他自己说:“刚刚结束的澳大利亚的考察,让他倍受西餐的折磨,尝到嫂子精美的手艺,自然也就顾不上来斯文了,希望大家理解,不要笑话他。”靠,假如不是我们这几个大汉拉着他,估计一定会风卷残云般的全部吃掉,不过我知道,好胃口是有好心情带来的,听说在国外养眼了。
在边吃边喝的同时,还是与“二协”的同志们谈了一些他们作品的意见,特别是作家韩松礼刚刚完成的中篇小说《红盖头》,各抒己见,没有随和与奉承,大家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认真热烈的氛围,也是我久违的感受,想起了三十多年前与谢颐诚老师、郭新城老师及其他文人们的彻夜交谈。
家庭式的聚餐已经多少年没感觉了,而这种聚会方式从去年开始热起来,凭直觉今年新政上来,抓反腐倡廉,感觉大吃大喝的风气会有所收敛,豪华酒店宾馆会非常之难过,而这种家庭式的聚会一定热起来,在那里我跟王会长提议,把“三协”纯文学沙龙的构想,改成,“文学会馆”,我的话引起了会长的注意,他一直看着我,眼一眨不眨,靠,蚂蚱眼了!
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贤内助,这是韩老师的爱人,做一手好菜,韩老师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