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文学的“狂热”到“退烧”
(2012-11-27 06:34: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前面要说的几句话:2012年11月16日《青岛早报》刊载了这篇文章,是“删节本”,现将“秽本”贴出,供博友们全面了解,特此说明。
从对文学的“狂热”到“退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对文学有过一段“疯狂”时期,这种狂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自己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既有现实中的无奈,也有自己心里面的真实想法,用单位的领导话说,你已经“误入歧途”,不可救药了。用家里面掌柜的话说:自私的让人无法忍受,你不适合结婚,更不适合成家立业,何去何从,自己考虑,工作与家庭,痴迷与狂热,最终要由一个理智的选择。
细想下来,自己的“退烧”或“回归”,也是自己深刻反思后的无奈选择,原因有二:第一个,文化人的这种献身精神,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品行,彰显文化人的性格和铮铮铁骨,固然是让人敬畏。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他们的清贫,他们拮据的生存状况,让我对这种执着产生了怀疑,难道献身文学,圆自己的文学之梦,就必须耐住那看似宿命中的清贫吗?这是一个必然,还是我们的选择方法出现了问题,这些都是困惑我的问题。
看到自己老师家里面硝烟弥漫,烽烟四起的大小“战事”,看到老师也无法自圆其说的现状,不到发薪的日子,全家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地,靠借钱度日,到现在可以理解我的这些老师家人,对他们期盼的真实意图,物质不是靠侃大山得来的,而是真实劳作的获得,精神生活对于物质而言没有关系,不搭界,如此的下去,就等于是永远的清贫,谁愿意,谁有如此之高的境界,去承受这些。
其实,我知道老师也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他们也试图努力过,记得堆放在老师家客厅里面的数十箱葡萄酒,就是试图用这种加价变卖的方式,挣得一点“外快”,可以一段时间里面,改善一下那清贫的生活现状,遗憾的是都没有经商的脑子,那十几箱红酒,最终还是物归原主,还给了“批发”给我们的客户。
我曾经写到过师母做的炸酱面,那时候吃这样的饭,对我们当时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那炸酱面里面肉丁少得可怜,买几毛钱的肉,用廉价的黄瓜、胡萝卜和元葱充数,多放一些豆瓣酱,就是这样大家感觉到是无比的心满意足。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吃炸酱面就像过年吃饺子一样的期盼。
在我们的圈子里,老师和学生,一个比一个清贫,相比之下,我还算是一个“有钱的人”,但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口袋里的那点“碎银子”,也是克扣家里面的生活费,从掌柜的那里舔着脸要的,幸亏家里面掌柜的结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岳父岳母承担了我们平时的生活费用,假如我们自己住的话,清贫的程度,估计与自己认识的那些文友差不多,那时候自己还可以口袋里,拿出一块两块的款项来,圈子里其他的人,不夸张的说,三毛两毛都没有,捉襟见肘的事情司空见惯。
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夜校王同学,是八十年代上夜校认识以后,关系最好,走动最多的一个人,他不幸的“身世”,同样也是给我带来了震撼,他的才分,他的阅读,他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以及他对文学名著的那种痴迷,还有他那清秀的字体,都成为我愿意跟他一起的理由,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同样倒在了清贫的日子里,因为没有钱去看病,四处到朋友那里讨药吃,他数次到我家里面索要消炎药,也正是这种乱吃药,让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死很突然,而那时他的孩子才四岁,妻子下岗。他曾经在的那个困难企业,拖欠他的医药费,直到他死后三年,才“破例”补发给了他家人。
另一个,夜校安同学,与我的情况相似,以文学青年的面貌出现,迷惑了一些喜欢文学的女孩子,他的女朋友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走进他的生活,当时,我们还为有这样一个漂亮的姑娘而羡慕不已。然而,他们结婚以后,安同学依然沉迷于文学之中,“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谁能忍受这样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妻子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离他而去,一度被我认为是最幸福的小两口,就这样分道扬镳,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第二个原因,自己家里面,见到自己的这种疯狂,已经到了临界点,同样到了家里面掌柜的承受力的极限,索性让我自己去选择,一个是回到“人间”,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或者别再让家人操心劳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放飞自己,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
这种最后的“通告”,同样成为我自己审视自己曾经做法的必然,也是我做出最终选择的关键时刻,其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就这样简单,自己却以献身文学为假借,来回避对家庭的责任。
从九十年代初,自己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回到了属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人和单位领导对我“玩世不恭”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是自己再不和老师与文学作品接触了,只是把这种追求,当作自己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一种定位,与老师结下的友谊,依然是我拥有的最难得的精神财富,到现在他们依然是我的良师益友。
也许自己曾经从清贫里度过,清楚地看到本不应该清贫,却在甘守清贫的那些文人,为他们担忧,知道清贫与窘迫,对于一个人意味着是什么,他不应该是文化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他们同样应该受人尊重,但是,在这个福利尚未达到让百姓衣食无忧的现实社会里,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应该是感受清贫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应该让这些有思想,有文化,有建树的文化人,有颜面的活着,他们是精神财富的制造者,所有带给他们的窘迫与艰辛,都是一种悲哀。遗憾的是我的这种感觉,不过这是自己的看法而已,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自己依然看到一些文化人,正在经历着自己曾经经历的那种清贫与窘迫,想想这些很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