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诺奖前:莫言先生来青岛散纪

(2012-10-15 22:01:27)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物素描

    注:此文尚在调整完善中,媒体朋友请勿转发,违者必究。

    10月3日,岛城阳光明媚。这一天必定被岛城的文学朋友铭记。这一天,一位大师级人物悄悄地来过,又悄悄地离开。他就是几天后荣获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10月3日,我邀莫言先生与诗人邵纯生从高密来青岛小聚。莫言先生参加完浙江宁海首届柔石小说奖后,一直住在高密老家。上午10时许,我早早在太平角一路一31号"汐延楼"前等侯。这是一座欧式别墅建筑,窗外是海,环境幽静,颇有欧陆风韵,是我等散淡之人闲时喜欢的去处。莫言到达后稍作休息,即与朋友来到海边游览太平角海滨风景。岸边沙滩礁石裸露,涛声低吟;木栈道游人熙攘;远处有货轮和岛屿的淡影。记得莫言曾在一个和泰山有关的笔会上这样写过:泰山问天,黄海探海------淡淡几笔,巍然大气。他每年大约有几次来青,并对这片海域表达了自己的赞誉。随着我们谈到了青岛老区的地下排水建设,这个话题缘起今年夏天的大雨"水淹京城"。在我的印象里,每年夏天青岛即使下再大的雨,包括今年的那次台风从黄海上空路过,在老区的街道上也难以看到积水,这样良好的地下排水工程是德国人100年前留下的-----青岛美啊,莫言由衷地赞叹道,我说要是让德国人把青岛多建设100年,青岛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城市,会远远超过香港。我知道,居住在这座城市的许多市民,尤其我的一些朋友都十分喜爱青岛老区的百年建筑:石阶沿斜坡向上,一直延伸到深处——对面也有与之对应的斜坡和大致的景物:雕花的铁门、粗励的石头、曲折的石阶----回廊穿过岁月,两边的花园低音持续,海在远处响着,用波浪讲述着岛城的记忆:关于历史、关于城市、关于居住在这里的人群,以及拾级而上的台阶、反复踏过的脚印、每片由绿转黄然后逐渐飘落的叶子-----哈哈,说远了。

    席间,朋友们与莫言聊起正准备为他设计的一个文化展示活动,这也是他此次青岛之行的一个主题-----这之前,我和每位到场的朋友提前打过招呼:和莫言不要谈及“诺奖”的话题,因为我知道莫言在杭州书展和浙江宁海首届柔石小说奖上都是回避谈“诺奖”的。莫言平时少酌酒,但常常烟不离手。一席人只我们俩烟民,就足以把房间弄的云雾缭绕。我们和莫言谈起在青岛的"高密籍"这个话题,莫言问咱们高密在青岛的人有不少吧?我说数字不好确定,但青岛这座城市最早的人员构成主要来自附近的"胶高即"(胶州高密即墨)三个县城,我说咱高密人在青岛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莫言笑了,大家也笑。其实青岛这座城市最早的书画界,是由老高密籍人士蔡省庐 张鹏 高小岩等人支撑的,他们都是早期的青岛移民。谈到这里就有些抛砖引玉的意思了-----大家迅速把话题回到莫言身上,因为到10月3日这天,有关莫言和村上的“诺奖”排名博奕已近沸点,大有一见火星就着的意思。大家从莫言的<红高粱>谈到去年获"茅奖"的<蛙>----几杯酒下来,“诺奖”的话题还是有人开讲了,大意是:莫言老师作为一个高密人,确实给咱高密争光了,不但给高密人争光,也给中国人争光了,要是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将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的骄傲。莫言只是点头微笑,笑而不答。我没参与这个话题的谈论,但我明白这些朋友的诚意。只有那些诚恳的人才会发出这样这种朴素而良好的祝福,远比那些"酸葡萄"们高尚的多。这也如同莫言在获奖之后说的那样:通过这次“诺奖”,他"见到了人心,也看到了自己",话虽不多,五味杂陈。当天在座的有青岛作家高建刚和夫人丁晓宁  评论家高兵  高密诗人邵纯生以及在青岛的高密籍友人。高建刚和高兵都是第一次见莫言,我向莫言介绍时说:他俩也是我们"高密"人,因为都姓高密的"高"。大家开心地笑。

     说起与青岛的关系,莫言说自己有两个舅舅在青岛,他很早的时候去过舅舅家,记得当年舅舅家房子很小,拥挤不堪,我说那应该是殖民时期的日本建筑。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大约上世纪60年代)在他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天气好的时候抬头东望,可以看见远处崂山的淡影。我说:那时候夏天的夜晚,天空可真是星辰闪烁啊。他说“是啊,那时空气好啊”。说起来,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与我的老家只有十余里,同在一条河的岸边。岸边广袤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草木葱茏。多年来,有一种植物象一条河流从远古而来,用自己的血脉喂养了它的子民。它们拥有一个朴素而的名字:高粱——这就是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植物原型。那条河的上游养育了一代齐国名相:晏婴。下游则养育了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条不见经传的曲曲小河,养育了两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却又名动天下的贤者大家,真的是浅水微波,功莫大焉。

    据悉:某年,青岛市引进人才计划中要引进一位国内重量级作家。欲引心意的一位作家计划因各种原因搁浅了,有人提到了莫言,大意是:莫言是高密人,有地理渊源,又具广泛影响。回曰:莫言年龄大些,结果未果。现在想想:如果当年咱把莫大师弄来青岛,今天的青岛文坛该会多牛啊。

    莫言生性随和,始终有种乡村式的质朴。不似某些稍有名声就目空一切,傲气十足的"腕"们。在与他的相识中,始终有一种真实和亲切的感觉。年初与他在高密一家酒点吃饭,那次他多喝了一些酒后,便一会儿用高密方言,一会儿用普通话为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乡村趣事,乐得大家前仰后合。这次来青我注意到他的左手腕处有一穿檀木佛珠,走路时常取下来,在手指间轻轻捻动。仿佛他宽阔的脑门里不知在酝酿什么魔幻故事。大约每年秋季,他都会离开北京回到高密老家住些时间。就象他自己说的:回到老家看看乡亲,看看庄稼,接接地气。只是我们童年时期随处可见的高粱已没有了踪迹。去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莫言也是在老家。当时,正逢他外孙女出生。而今荣获诺奖之时,他也是与自己14个月大的外孙女相伴。去年莫言在高密老家住了大半年时间,相信他故土难离的情感一定与童年的记忆和经历有关。

   下午,我们一起驱车去位于大学路的青岛市美术馆,考察了美术馆的环境设施。从七月份开始,我即与朋友开始计划为莫言先生在青岛举办一次个人书法展,并进行了前期规划设计。我们在这里巧遇画家赵秀勋正在举办的个人画展。莫言先生对青岛市美术馆的环境设施表示满意。四点后,莫言先生与诗人邵纯生从青岛返回高密。相信日后莫言先生个人书法展在这里开展,一定不是这样悄地来过,又悄悄地离开。这天忙了高兵和建刚夫人丁晓宁。他俩一直为我们忙于拍照。等我赚了稿费请你俩到路边小店吃烤肉。带上建刚。

   和莫言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是高密籍“游子”,身在江湖但故土情深。那时他的小说<红高粱>刚刚面世,高密政府举办了一个由他主讲的<红高粱>小说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莫言。随后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引起了极大轰动,刮起了一阵红高粱旋风,“红高粱”也借此走向了国际舞台。2010年秋天始,高密市政府举办了以莫言“红高粱”命名的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受高密朋友之邀,我参加了这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如此,就有时间重读高密民间文化这本厚重的大书。也有更多的机会见到莫言先生。

    高密古称夷安,大禹封国,秦时置县,迄今四千年。俺们高密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被誉为“高密三贤”的齐国名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均诞生于此。高密以“南挹九龄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优越地理条件,哺育了勤劳智慧的民间艺术,尤以民艺“四宝”——高密扑灰年画、高密茂腔、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著称于世。时光流转。在漫长的岁月里,淳朴的民间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温暖着乡亲,也加深了祖先对自然与生命的认知。这就是莫言生活的土地,也是他赖以创造作的故土。

    10月11日。青岛八大关一隅。暮色微染。在几天前与莫言先生小聚的太平角一路,我与几位朋友静侯诺奖消息,也做好为他庆祝的准备。第一个发来短信的是儿子,他从外地短信告诉我:爸莫言获奖了哈哈。儿子的兴奋在短短的字句中表露无遗。夫人随后也发来莫言获奖消息。我随即给莫言先生发了祝贺短信。11日下午四时许,青岛早报的记者朋友电话采访我有关莫言几天前来青岛之事,问及和莫言在一起时是否谈起过诺奖的话题。我只说就餐结束前大家一起举杯,预祝莫言能获诺奖。莫言开心地笑着,说了声“谢谢”。现在想想,我们当时的祝愿真的实现了。祝贺莫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