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自己的“购书卡”
(2012-09-25 00:04: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已经答应掌柜的书以后要谨慎的去买,尽量不买,特别需要时,在“三思而行”后决定,掌柜的更不客气,说道:“把钱全给我,你买书一定会少”,废话,不给钱买什么书。
入夏以来,就这样自己一直坚持了将近一个月,在生日那天,自己脑子里有翻腾起买书的想法,趁掌柜的不在家期间,大摇大摆去了书店,还好,转了两个书店,花了很长时间,竟然没有想要买书的感觉,空着手回来了,基本达到了掌柜的最终要求。
但是,说实话心情极不好,感觉连书都看不上,估计是身体出现了情况,这些年自己总结出一个观察身体好不好的方法,那就是看自己是不是有兴趣去干一件事情,而且那种想法强烈到夜不能寐,证明身体情况上好,证明还有激情,有激情证明内分泌系统正常,可以适应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的需要。
一旦没有了任何兴致,肯定身体某一部位出现了问题,可以说准确率在百分之百是以上。说明激发激情情感的“点火系统”出现了问题,一般是那个部件有问题所致,“油路”或“燃烧用的油质量”有问题,再不然“燃烧泵”有问题(血管、血液、心脏的代名词)。记得前年的这个标准,还是设定在喜不喜欢去发现异姓中的美色,不到两年这个标准就成为这样,看来衰败的厉害。
过了一些日子,自己又有了想法,趁周末掌柜的外出期间,周末下午,再一次跑到小城的书城里面,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爱,从四楼开始逛,一直逛到地下一层,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在第三四层书店里,自己还真的没有想买书的打算,到是看好一个影像光盘,想买下来,到收银处拿出自己的积分卡,准备积分后买下,服务员告诉我:积分卡过期了,让我到一层服务台去“激活”,只好拿着积分卡去了一楼。
在我记忆中,书店是我们进入计划经济年代以后,与市场接轨最慢的地方,依然以书老大的姿态,藐视广大读者,也就是近两年才终于低下高贵的头颅,开始打折优惠读者,积分卡也是这两年开始的优惠措施,书店里的熟面孔,让我办积分卡,也就跟着办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这两年下来,买书积分,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优惠的地方。
到服务台说明情况,请把积分卡激活,服务人员态度绝对第一流,让你拿出身份证,核实你的身份与积分卡是不是一致,之后便重新记录下来,在电脑上重新激活,并告诉我积分已经不少了,可以参加兑奖活动,我问道:可以兑换什么?答道:可以兑换纪念品,或购书卡。继续问道:可以换多少购书卡?回答:四百元。
心里面窃喜,这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不用花自己一分钱,取出购物卡就可以买几本书了,当即跟服务员说:请帮我兑换成购书卡,其实就是最早的购书券,很快两张购书卡便交到手中,自己那一刻又成为了“最富有”的人,书店此时感觉就是五星级宾馆的餐厅,成为了“饥肠辘辘“人感觉最好的地方,在自己平时里最喜欢的书架前徘徊,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书籍。
这几年自己没少获得这种购书卡或购书券,这些年自己总是在年底,在上级机关那里混一个奖励,原来都是现金形式奖励,后来不知为何改了这种实惠的奖励办法,赠购书卡(券)成为了新的替代物,别人怎样想不知道,我倒觉得挺好,每年有五百元左右的购书券,就是一笔新书的购进可能性,不占用自己的“战略储备”。
后来单位工会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嗜好,也曾发过几次类似的奖励,但毕竟喜欢买书的人少,更多的人希望“变现”,成为补贴家里生活所需,自己充分理解,毕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吗。从今年又开始动用“储备”买自己喜欢的书籍,不是从书店,就是从当当网上,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嗜好,只要不影响生活,就不视为“恶习”。
接下来的一小时时间,挑了八本书,到收银抬去算账,一共是三百四十元,积分得到的四百元购书卡,转眼就剩下六十元了,自己心满意足,感觉这是一笔“意外之财”,假如不去积分,也不会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笔“积蓄”,也不会买这些想买但不敢买的书籍,这也许是天助我也。
人有的时候就是自作聪明,觉得这是一笔“意外之财”,花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痛,好像是从马路上拣的一样,在家里面细细品味,看看书的价格,基本上每本都会让人咋舌头,自己当初还美滋滋的,到这时候自己想起来,积分的过程是什么?按照书店的要求,没买一百元的书籍可以积三十分,我这两年积了三千多分,算下来花了上万元,才得到这两张购书卡。靠,又验证那句话:“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