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二百零一)
(2012-09-05 00:01: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这是一篇较早写出来的文字,由于种种原因拖到现在,那个在京城的活动已经被更多人遗忘,假如我不是从博客草稿箱里面发现,或许会拖得更久,还好,失去了时效性,也就没有了更多的怨言,总是与人不一样想法的我,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眼前发生的事情,自己知道很多事情与自己根本不搭界,好热闹的我跟着就去了,从非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艺术活动,难免就有与他们不同的感觉,所以请那些亲历者,理解我自己的喃喃自语,毕竟已经是过去时,至于对与不对,现在来看显得不重要了,不是吗?
在京城的那次活动上见到了本应一同前往的振涛,继续扛着他那台摄像机,继续扮演着真实记录瞬间的那种感觉的角色,他和我一样其实可以置之不理,但是,这是朋友的嘱托,无法拒绝,也许这样才可以看出他与王音之间的那种“铁瓷”关系,我知道即便他们是多少年来的朋友或老相识,但未必了解彼此内心里最真实的那些东西。
振涛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活动开始以后便无暇顾及我的存在,用他专业的摄影感觉去抓拍表现他内心感受到的那些,我想收进他镜头的并非只是王音一个人,而是那帮子京城的无拘无束的艺术家们,后来听说晚上的酒会发生了一些京城记者最高兴看到的场面,当我听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心里面第一个闪出来的想法就是,早走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事情,即便我走的时候王音的表情上显得有点不太愿意,但那天众星捧月的王音,也无暇顾及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了。
仪式后,当天回到小城,在随后的几天里面振涛倒是没有了动静,听说他要跟着王音在京城游走于那些大腕们之间,至于目的不得而知,可能这是新闻人的独特关注点了,而我的感觉就是回到小城真好,那里看似热闹的场景,其实同样是一种无序状态,即便京城的那些“碗们”转发了自己简短的感觉,不否认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人的这种联展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回青后的自己深度被痛风所折磨,在家中经堂修养,不停接到乐观主义王音的信息,通知我查看小城各类型的报纸,据说他的这次活动,受到了小城媒体较高的热捧,遗憾自己疼的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无心关注他的消息,后来疼痛有所好转,找了几篇报道看了看,大失所望,完全没有王音自己感觉到的那种“隆重”,只言片语,我看不过是隔靴搔痒,没有痰迹火种的真实意义在哪里,没有把王因摄影作品的特点讲出来,形式化的报道了活动的大概情况。
现在来看,一个人感觉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请,有一点阳光就灿烂,有一点温暖就知足,这样的人活的有滋有味,他们的幸福指数绝对的高,倒是像我这样什么都没感觉,好像是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其实并非如此,对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不同想法,不会随遇而安,遇事要问一个为什么,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叫枝”的人,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过去了这么多天,上午在办公是里面又见到了振涛,一起谈及京城活动的事情,问他整个活动录了多长时间,他告诉我总共录制了将近五个多小时,问他准备做一盘多长时间的影像资料带,他告诉我准备五十分钟。后来知道这五十分钟也不算短了,更何况这里面有一个做人原则上的事情,也就是被录象人的认可程度。
据说一贯随身带着相机的王音,这次一反常态地没有勇敢的拿出他的“武器”来拍摄,到是让振涛成为了火线记者,听振涛说:其中很多人对录象是极为敏感的,而这次王音很收敛,把持着自己不喝多了,始终清醒,有知情达理的表现,听到这里倒让我吃惊不小,一反常态,细细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不是很好,所以艺术家都小心翼翼,还怕踩到恶心人的东西,例如臭狗屎之类的物品,毕竟这是一个游离体制外的艺术活动。王音的刻意回避是他走向成熟的印记。
振涛带给我几本书,这里面有小城学苑书屋的老板,现在飘在京城,在于京城的兄弟们一起主办《万象》杂志,振涛带给我的今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看到这个杂志倒让我想起来小城臧杰主办的那本《良友》杂志,感觉有相似之处。最初听说《万象》的办刊较为大胆,自己简约翻了一下并没有这种感觉,杂志办得中规中矩。
一直在想,那位本应唱好自己戏的店主,荒废了自己主业,跑到京城帮助别人办刊物,是不是得不偿失不敢妄加评说,假如真有这般毅力,有这般决心,我想小城的学苑书店同样会办的富有特色。不过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感觉一旦跳出五行外,就有了自己新的一片天地,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京城对更多的人来说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源于在那里的无限机遇,用一些人的话,最前沿,最时尚,最经典,最具代表性,这若干个最成为了一种实现自己理想的诉求,他们没有看到,在京城里面出人头地,被人发现同样如同是彩民们买彩票一样,大奖获得者也只有那几千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概率的成功,成为了众多准求着的一种无穷动力,这不是一种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