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二百零三)

(2012-09-07 06:39: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看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其中小沈阳跟赵本山说的那句话有一定道理,他说:“人生最惨的是人没了,钱没花完。”赵本山接着回了不同的观点,说:“人生更惨的是人没死钱没了。”想想都有道理,你说攒钱干什么?除去为了保命需要钱以外,上了年纪吃不动,也喝不动,钱的意义不是很大了,所以趁着还有能力,想吃点什么,就别苛刻自己,因为花钱的地方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多了,生命的线段也差不多到三分之二了。

 

年轻时候,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始终如一的感觉就是“锅腰上山--前(钱)上紧”,每个月十五元的工资,虽然没什么大的花销,但是,对钱的拥有的感觉自然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十五元用在一个月上,每天的花销不可以超过五角钱,每天吃饭需要用到两道三毛钱,记得很清楚早餐二分钱咸菜,一碗稀饭,半个面头,不到中午就饿了,中午五分到一毛钱的菜,又是一个馒头,晚上与早晨基本一样,清汤寡水,家常便饭,那个年代也不觉得有什么,就这样算下来,十五元钱出去吃饭以外,基本上不好干什么,这样的学徒期间的工资拿了半年。

 

那时候自己瘦得跟“鱼片”差不多,用同事的比喻:三根筋挑着一个头,再加上装成艺术青年,留着一头长发,脏兮兮的,绝对有点乞讨流浪人员的形象,自己很清楚地记得,自己那时候的体重在一百零三斤上下,有人会问:为何不回家去混吃混喝,实话实说,一心想自由的我,参加工作不久,就以为“积极工作”为名住进了单身宿舍,从家长的管理之下逃脱出来,自己不好意思再回去混吃混喝。

 

到了工资涨到三十几快钱的时候,觉得有钱了,家里面虽然不要,但放话:自己攒钱,结婚时家里面不管,这可是一件要命的事请,虽说当时不知道谈恋爱需要用钱的滋味,更不知道结婚需要多少钱来面对,但是,可以想象到自己攒得那但钱,是根本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的,也成为了自己心里面的一个结。

 

钱看似挣的多了一些,但那会又有了其他的用处,单身宿舍里面的穷哥们,几乎隔半个月都要有一次的“聚会”,现在看看无非就是打牙斋而已,吃是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主题,无论是贫困的计划经济年代,还是走入市场经济的当下,想得最多的同样是边这话的吃。而那时候在单身宿舍里面,有伙房的同事从疗养灶“顺”出来的菜,再就是我们这些靠工资吃饭的人,依然要根据每个人经济情况做出“表现”,那回买包花生米凑份都觉得贵,有的时候还真的逼着我回家里面“顺”点物品回来。

 

住单身宿舍的年轻人,最想找到爱情,结束孤单的生活,但又最害怕谈恋爱,因为经济基础始终处在最薄弱阶段,充大头绝对不敢,不计划都会发生拮据的可能,自己很清初记得与掌柜的谈恋爱期间,既没有请他下饭馆,也没有买贵重礼品送给她,大多是买张电影票,或者买根冰棍,花费不影响基本生活。

 

自己感觉在四十五岁之前,对钱的感觉非常之重,那时候年轻,胃口奇好,见什么都想吃,限于经济条件,只好用望梅止渴的方法来解馋,自己一直在想,一旦自己说了算,一旦有了购买物品的能力,一定要满足自己许许多多未满足的愿望,其中吃的愿望占居多,除去吃的愿望,就是物质的愿望,不敢奢望穿名牌,可以拥有几件新衣服,而到四十岁以前,自己连一件运动服都没有,每年参加运动会都是穿单位里的运动服,感觉也是良好。

 

结婚以后口袋里面的那点钱是家里面掌柜的为了不让同事笑话成为“妻管严”,每月象征性发的那点银两,在没沾上买书“恶习”之前,这点银两还可以在口袋里带上一些日子,毕竟那回把烟戒掉了,酒是滴酒不沾,所以花销的地方不多。但是,开始买书以后,又成为了最想钱的主,但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也只好把想法变成一种“可怜巴巴”乞讨,还好掌柜的没有封锁得太厉害,有些奖金装糊涂,其实就是给我机会。

 

以前都听别人说,找对象千万别找一个单位的,自己不理解,后来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结婚以后知道,同在一个单位,除去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知道,自己没有私房钱可以“贪污”,上午发了奖金,中午就被“收债”的人收走,本想干点别的事情,家里面掌柜得让说出恰当理由,自己的理由在她那里都不恰当,所以也只有继续受穷得份了。

 

现在想想,假如当初像现在这样多的应酬,那不急死我才怪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单位里的年轻人结婚,那回还不行大把大把送钱,记得很清楚,送脸盆,送痰盂,送被单、枕巾的都有,我们这些“穷光蛋”实在没钱,大家凑在一起每人拿出三两块钱,给同事送去,略表心意,居然还厚着脸皮到人家那里孙吃海喝。

 

到了现在,几乎重大投资都投的差不多了,有了自己可以买点曾经想吃没钱买的食品,突然发现曾经想吃的物品,现在已经没有了急不可耐的感觉。现在已经离开了掌柜的单位十多年,自己的收入出去谈好的数目之外,完全归自己掌控,感觉“小金库”可以满足自己打牙斋的可能性,也时不时买回一些物品,有些是自己曾经一直到现在还十分想吃的,有些是照顾大家情绪的食品,一句话,有了“独立自主”的可能性,即使家里面掌柜的经常用那句话来说我:“不过啦?”我坦诚地告诉她,让你敞开吃还能吃多少?千万别对不住自己,别上演:人死了,钱留下的悲剧,不想带着这种遗憾走。

 

时常跟掌柜的讲自己的这些想法,觉得自己的身体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符,用医生的话说:五十多岁的年龄,八十多岁的身体,像干枯的小草,说不准哪阵风就折腰了,趁着自己还有想法,还有要求,尽量满足自己,到时候“欧了”,也让家人和外人感觉这个人一生够本了。那天跟掌柜的说:“自己想吃的都吃了,心满意足的走了,不后悔。可以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墓志铭:“高老头,都吃了,无遗憾。”掌柜的更干脆,跟我说:刻那么多字干什么,直接写三个字:“吃够本”,靠,算她狠。

 

这倒让我想起有人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说:一个老处女临死之前,跟她的亲戚说:“我死后一定在我的墓碑上写明,我这一生都守身如玉,清白一生。”旁边刻墓碑的师傅插话说到:费那么多字干什么,直接刻四个字就行了,亲戚问那四个字?回答:“抗日英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