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伤”时的反思(下)
(2012-03-19 00:29: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很多人感觉通过前一段的那个“事件”对我是一种重创,为此,我才一蹶不振,一改每日贴博的习惯,不否认,最高兴的是家里面的掌柜的,她高兴的理由很简单,可以暂时地离开纷杂的博客世界,可以把精力放在诸如家庭或工作上去,也可以少得罪一些周围的朋友和熟人,感觉自己的文字“无德”,同样类似于感情不忠贞,不否认大量的写作有“移情别恋”之嫌。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很佩服那些“熊掌和鲜鱼”兼得的人,我现在感觉做事情只能把握住一件事情,兴许是自己的精力已经耗尽,兴许是自己的无能,看到那些既有大量作品出现,又有满美满家庭的氛围,自己真是从内心里羡慕,自己也有曾经类似于这种状态短暂的时间段,但是,现在只好承认完成最多的是精神作业,身体作业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了,或许是上苍对自己不节约的年轻时候透支的一种惩罚。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感受一下自己停博以后真实的感受,除去觉得有点对不住一贯喜欢我的博友们,自己像他们倾泻的那些东西,其中有一些是他们喜欢看的,感觉可以带给他们一点欢乐,我也就足矣,其余的自己没有特别的感受,并非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受到打击,一蹶不振,与博客说拜拜了。明确告诉博友精神依然“亢奋”。
那天圈子里的人又聚到一起,当然,其中也包括那次事件的“亲历者”和“纵勇者”,以及出殡不怕大的“煽动者”,大家都坦然地讲述了自己对那次事件的感受,更多的都认为不过是文化人的一种调侃,把鸡毛当令箭就不好玩了,更希望我不要成为受害者,我明确地告诉了他们,自己的选择并不完全归咎于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是自己在检验自己的一种试探性“休克疗法”。
自己认为停博的日子是类似于“韬光养晦”,在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积累一些自己的想法,用我跟一些人说的那样,蓄势待发,将会用更猛烈的语调去调侃人生,当然,要改变一些先前的那种直白,更多地沿用说事不说人的办法,去讲述在我身边的一些事情,留给更多人想象的空间,也告诫那些喜欢遐想的人,不要轻易地与自己去比拟,生活的内容详尽,感觉详尽,敏感的人很容易在这期间找到自己,其实,那不是你,那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可以调侃的“大众”,谁往自己身上揽事,那可真的是自作多情了。
感觉自己身边的事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的源泉库。随着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多,认为可以写的东西也就无穷无尽,不过是自己要根据一些人的“口味”来相对的进行调整,绝对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自己,毕竟帖在这里是供更多的人来批评指正的,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与你感觉和嗜好相近的圈子,可能你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的平台。
自己知道交流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中的共性的东西,就算做是我们的相对一致性,不同的东西去分析它的为何不同,也就找出我们之间的相对的差异和差距,这样形成一种学术上的一种向上的氛围,对自己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借助的平台,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的弯路。
有很多人问我:你每天写的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我说:我们的生活从生命的意义去看,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假如单纯看活着这件事情,你不会感觉到它的意义,其实,它的意义全部蕴含在生命的过程中,婆婆妈妈就是生命以一种的细小的符号组成,也正是有这些细小才给我们指引了理解生命大意义的通道。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他们都是相似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历程去感悟我们这个世界,感悟生命中最真切的那些道理,一个家庭同样也是如此,它是整个社会的分子结构,也是构成大世界不可缺少的分子结构是,在这其中就显现着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类似和想象的地方,我觉得这种观点并非是我自己的想象,在中国这些“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中,就可以感受到我讲述的这种观念。
对比我们对相同事物的感觉爽的差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觉的差别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不一致性,又造成了决然不同的一些做法,我们假如不了解这种不同,会感觉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看不懂,不好玩的社会,其实大家都在为一个终极目标做着不同和不懈的努力,那个终极目标就是生命的整个过程的理解。
文字是一个人感觉表达的符号,我们通过这种不同的文字表达符号,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不同诉求,而这种诉求带给人的不同表现方式,又构成了我们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和渠道,同样也是我们排解内心里面想要表达,而未能表达的那些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感知,同样也是一种排解。把内心里面的想法用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如同大解后的那种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