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买书这事(之十九)
(2012-05-11 00:11: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记忆中的台东书店
我们小城将市北区和台东区合并在一起的时间自己早就淡忘了,只有那些因合并而影响自己职位的官员记得清楚这些事情,自己本身就不在这个辖区里住,而且在自己年轻时候,台东区在自己的概念里几乎没有,觉得大连路就是台东区的代表,岂不知,在这个区里面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存在,不过是我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已。
对台东区逐渐了解,是自己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干采购时候,对台东区的那些五金店和土产店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这里你总可以找到单位里需要的物品,虽然这些店面都不算不很大,但是店面的数量却一点也不少,要是你有兴趣光的话,每个店逛下来估计一周时间也逛不完,店面虽小却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自己干了采购,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使用的“公车”,那是一辆大金鹿自行车,自己并不喜欢倒轮闸的车子,从参加工作开始自己就赶时髦,买的几辆自行车都算是“名牌”,当时管这种自行车叫“全包闸”,当时有自行车和今天有私家车一样风光,而那时我除去自己有一辆自行车,单位里的公车也属于自己,同事们那才是一个嫉妒恨,没法子这个差事领导找到我,不是我自己主动去找这差事。
到台东主要去买一些计划外的五金材料,在计划经济年代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供应的,不管你这单位级别有多大,计划指标无一例外的下达给你,至于后来可以从中通融,那是后话了,但一般的单位主要靠采购的办法,进一些计划外的物品,即便价格略高一点,但是,只要不影响单位正常的工作需要就可以。
现代城市文化研究会的王会长,曾经是小城最牛逼的单位里的财务人员,自己清楚地记得那个单位的全称是青岛市机电公司,位于四方区温州路上,三层楼房是当时四方区里面最高最时髦的建筑之一,全市五金机电设备全都在那里凭计划购买,自己骑着自行车去买计划内的铁丝、电焊条、螺丝、螺母、轴承、电线等等物品,记忆中那里还卖劳保用品,单位里电工用的胶鞋、工具和服装都在那里购买,那里的工作人员各个牛逼轰轰,自己是敢怒不敢言。那会估计王会长的眼也是往上翻,那高高在上的毛病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现在大家已经不买账了,他的这个毛病也就好了许多。
机电公司里面计划不够用的物资就要在台东的那些偏僻小店里面去找,现在看也是一种乐趣,长了不少知识,学了不少技术,但是,将近三十年不干了,曾经的那些“手艺”也全都还给了交给我的那些师傅们,其实,自己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估计也是一个不错的技术工人。觉得五金行业是一个“严丝合缝”的工作,型号决定了你的用处,一句话:讲规矩。
至于在台东书店买书,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在威海路与台东路口处的台东书店,从面积上看不算一个小店,从马路的拐角处一直接近到台东一路口,连在一起的店面,构成了不同类型书籍的特点,后来去得多了,是自己的兄弟的亲姐姐在那里干负责人,觉得可以帮助我买一些自己买不到的新书,但是,那会已经是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买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所以找朋友姐姐的做法没用几次。
后来听说除去这个大一点的书店以外,在台东居民区的深处还有一个规模更小的书店,自己不知道那里的地形也就没有去找过,随着书摊的兴起,台东威海路成为了自市南市北区之后发展迅速的一个地方,我几乎是每周六都回去那里凑热闹,知道那里有些书籍是我们想找找不到的,例如以下盗版书籍就是从那里发现的,因价格适宜,所以对我来说有吸引力,但时间不长也就收手了,原因很简单,盗版书的质量太差了。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出现的那次时间,自己就在那里看到了热血青年站在岗亭自上的慷慨发言,也听到了听众们欢呼雀跃的掌声和呼喊的声音,哪里成为了一个向往自由的坐标,而离他不足五十米的地方就是台东书店,也许这里记载了历史的曾经,正是因为在书店里看到了启蒙的书籍,才有了向往自由的动力。
遗憾的是两区合并以后,台东书店没有继续发展下去,感觉是一天天的败落了,现在台东书店的门房成为了商业网点,熟点办到了台东六路那边,热闹了没多长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卖书的永远也赶不上卖吃的和用的商店,最后像中山路上的古籍书店一样,没有逃脱改头换面的悲惨命运,古籍书店成为了卖皮鞋的商店,台东书店古籍成为了大卖场。
很多人说这是一种必然,我不这样认为,书店的消亡,或多或少地说明了我们当下追求的一种趋向,书店时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本身就不应该盈利,后来体制变了,计划变市场,从羞羞答答挣钱,变为了赤裸裸,用适应市场规律堂而皇之,想成为暴利,却因它的经济价值与卖点的特殊原因,也同样是艰难维持。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书的经济价值与它对社会的精神价值贡献不在一个层面上。我更赞成它的公益性。
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道就不能以给书店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空间,非要让这些弘扬文化的精神高地,散发着浓浓的铜钱的臭味,让那些纯商业经营者,那些根本不喜欢书的商人,那些酒囊饭袋,像猪一样地活着经营者,驻守这般的精神高地,这不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