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九十四)
(2012-05-24 00:12: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自己总学不会婉转,到了这个年龄就更加肆无忌惮,不管别人接受的了,或接受不了,自己心里怎样想,也就怎样去说,觉得做一个襟怀坦白的人没什么不好,告诉别人自己的坦诚没有别的恶意,不过是这样的想而已。
这种表现特别在自己的博客里面便显得尤为突出,在阅读完别人的博文以后,其实完全可以保持沉默,却没有这样地去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了出来,赞美的和值得商榷的一柄写出来,显得自己有点多情,有的时候自己也在想,不写行不行?心里一定会说:不行,觉得只有说出来心里面才敞亮,感觉那是一个一吐为快。
自己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有时候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也未必是对,不过是被我说的那些人不愿意与自己计较这些而已,在我的博客链接中很多都是我师傅的博友,他们的文字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的文字指向,未必是我的认同,也就是在这方面自己不想随大流,还是掌握自己的“原则立场”,知道有的时候的坚持,其实是一种固执,但这些年坚持下来,也就这样“娇惯”自己了。
每天自己唠唠叨叨写了自己想到的一些事情,博友们保持着最大的耐心阅读着,也许是他们的耐心给了我动力,或许是这种表述方式,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释放,自己也就这样自己跟自己对话,把内心想到的那些事情囫囵搬了出来,不管是消没消化,完全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可能与某些人的感觉不谋而合,感觉是一种意外。
我自己把博客当成自己的发泄窗口,会须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你完全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还是觉得将自己的看法如实地贴出来,接受所有愿意或不愿意看的博友的检查,毕竟这是自己学习以后的感悟,将这些文字贴在这里,也是给自己一定的压力,毕竟公布于众的文字,需要你去斟酌,需要一定的润色,最起码符合“文化人”的基本准则。
最初觉得所有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都是我可以去写的东西,自己肆无忌惮地写了不少所谓“愤世嫉俗”的文字,把自己假扮成一个所谓的愤青,现在来看这种不顾一切的泄私愤,同样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自己知道像我这样的文字发泄,根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不过是自己觉得一种虚荣而已,更何况自己所谓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断。
在博客上看到那些高手,看似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用现代的观念去讲古代的那些现在人依然知道的事件,最初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故事的新解,而看到现在自己恍然大悟,这是大家的高明之处,他们对历史的新注解的背后,是坐着谈古喻今的一种策略,巧妙得很,做到了会看得看门道,不懂得看热闹,感觉这才是大智慧,
现在国家政策提出文化大发展的策略,在我看这种方向并不错,但是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大收缩,加强了宣传领域的监督管理,借用一些人的话来说,杜绝不健康的东西传播,不健康的东西是那些?健不健康谁来界定,单纯是上面的一些机构吗?不时看到一些有思想的博友的文章内删除,觉得如此大发展,如同文革时期的“异口同声”相像。
前些日子听了马未都的一次演讲,觉得这是一个高人,并非只是一个文物方面的收藏家,后来感觉他阅读了一些历史书籍,这些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人,竟然被上面的那些人借用他的声望,将他伴成一个历史学家,让他给地方一级政府官员讲党政干部的廉政操守,在去会场的路上同事们还在议论这件事情,大家知道的马未都是文物收藏价,却不知道他是一个历史学者,更不知道他还可以讲领导干部廉政方面的党课,知道他不是党员,也不是一个热衷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学者,让他讲这个题材真的有点勉为其难。
马未都是谁?京城皇权下一个玩古收藏家,一个神通广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这些财富已经不属于自己,藏品是国家的宝藏,只有顺从于这个制度,才可以让这些文物成为他暂时的“摇钱树”,更何况讲这样的党课,虽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走南闯北,也不少收银两,何乐而不为。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从宋朝一直讲到解放前,一句话,迎合执政者的口吻,讲了集权的好处,也讲了“三足鼎立”和“十国”时期的问题,即不说集权好,也不说分庭抗争是一种需要,用他自己的智慧来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种圆滑,到是我们组织者用他们事先找好的人,进行互动,提出一些让我们感觉小儿科的问题,最终自惹其辱。
在回去的路上自己想到了这些,马未都做到了和而不同,自己问自己做到什么?自己给自己下台阶,我做到了“大几把一抡,天下太平”,管他别人怎样去看,自己精神意淫了以后,那才是一个感觉舒坦,用别人的那句话:爱谁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