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点事尾声(送年)
(2012-01-25 00:12: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节日遐思 |
送年的习俗各地不一样,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面送年的时间是在初二晚上,在我的印象里送年的意思无非就是把过年剩的好吃的食物整理一下端上来,让孩子们知道美味佳肴的好菜好饭,已经被孩子们风卷残云吃掉,就算是春节节日过去了,虽然之后还会不间断地有客人来家里面,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过节的形式已经走完了,看看自己已经变得脏兮兮的衣服和裤子,知道很快就要回到从前了。
有的家庭是初三晚上送年,听别人说,送年以后才可以往外倒垃圾之类的物品,这是很有讲究的事情,过年期间往外倒垃圾,视为破财的意思,垃圾和炉灰都放在家里面的角落里,看着快成小山了,也不准去倒掉,等到送年的饭吃完以后,再去收拾那些垃圾之类的物品。遗憾,我们家里面没有这样的习俗,随时倒掉多余的垃圾,也正因为这样自己一生都处于贫穷境地,是不是与破坏这种习俗有关系不得而知。
对孩子来说,送不送年根本无所谓,只要有好吃的继续支撑,只要是小伙伴们可以一起疯玩,身上的那脏兮兮的过年的衣服已然穿在身上,年就感觉一直过不完,直到春节后,大人带着你去浴池洗澡,更换里里外外的衣服,你回到了“从前”,你才感觉到春节真正地离开了我们的感觉,新一年的期盼也就在这时候买下了种子。
年留给孩子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可以有好吃的,有鞭炮放,有新衣服穿,可以看到大人和蔼的笑容,平时里经常被训斥的时候,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有所减少,觉得自由的空间大了,平时里出去玩,需要向大人请示,获准后方可外出,而节假日里面,自己可以不打招呼就去找小朋友,这种自由也是难忘的。最关键的节假日里面不用学习,剩下的就是吃和玩,玩了睡,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感觉不出来,其乐融融。
从大年三十到初二,三顿饭上来都感觉是挺完美,平时里经常见到的咸菜,在这个时候是见不到的,而且几乎是样样数数的有不少菜摆在饭桌上,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你可以随着你自己的喜好去挑拣,不像是平时里,就那么一种或两种菜,爱吃不吃,没有挑选的余地,记忆最深刻的是冬天里的大白菜和青萝卜,保姆做的一点味道没有,现在知道不是保姆不认真做,而是局限于各种调料和肉、油的紧缺,只好以水代油,清水煮饭好吃才见鬼了。
小时候的春节没有这么长的假期,送完年以后,家里面节日的气氛就没有了,大人上班,作为孩子们开始了自己赶写寒假作业的过程,还有的家里面又要开始干家务劳动,例如帮助大人织网兜,来弥补家里面的经济空缺,在我周围就有这样的同学,每天大人规定好需要制的数目,完成不了就要受皮肉之苦。
说实话,春节过后的我,开始期盼上学的日子,感觉春节过去以后,闲的时间是如此的漫长,不如在学校里面可以与同学们嬉戏打闹,由于长期不善于主动学习,有没有别的嗜好,只有跟院子里的小朋友玩的份了,骑驴打仗,弹杏胡、擅纸牌,弹玻璃球等等,玩的兴趣一直不减,乐此不疲,照实让家里面的大人头痛不已。
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春节的假期是越来越长,而到现在送年的时间感觉更快了,大年三十晚上到老人家过年,感觉过年和送年同时举行,吃完年夜饭回到自己家中,也就是春节吃饭的结束,大年初一跟着掌柜的一起到泰山大人家里面探望,根据“要求”一起吃饭,之后的时间里那家里也就不再去了,再回到老人家里面,感觉就是正月十五的日子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
这几年京城的朋友几乎每年春节都回来小城探望,所以正月初二以后,自己更多的时间成为了陪同,随着彼此的交往加深,他们来小城的内容也就不断地加深,走亲访友,各类节日的娱乐活动,都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句话,来小城的两三天里面,要组织的丰富多彩,当然,最出彩的还是大家坐在一起的孙吃海喝,朋友走了,节也感觉过去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迎接农历新一年工作的开始,这些年就这样周而复始。
这篇文字贴出以后,正赶上农历正月初三,真正意义上的送年,过了这一天就应该为上班做准备了,预祝各位龙年大吉,风调雨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商的发财,从政的提升,一句话:心想事成。“花石楼诗歌磨坊”布置的命题诗《弄》眼看到交作业的时间了,抓耳挠腮想了半天,终于想出几句。
《弄》
有本事的把别人那个弄大
没本事的把自己那个弄大
我就是后面的那个
弄得越来越隆起
越来越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