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四川行(之四)大足(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在宝顶大足石刻接受教育,假如首先接受的是“牧牛图”的驯化教育的过程,也像是一个人从混沌走向清醒的过程,而接下来的参观中,既看到了中国古代将人的巧夺天工,利用地形,将人物的形态、表情,服饰,以及巧妙地运用光线,排水等等都做得令人敬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得以体现,而决非是想我们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尔虞我诈的样子。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那组地狱的群雕,其中对喝酒的人有一组很好的表现,感觉就是给自己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地狱变相
中国的地狱观念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是在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地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劝善。地狱变相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中,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吴道子、张孝师、陈静眼等都曾画有地狱变相,但可惜作品已不存。石窟中保存下来的地狱造像,除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制作于5世纪中叶的壁画以及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第17窟内的壁画外,在四川五代、宋代石刻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石雕作品,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应该是这里的地狱变相。
在地狱的上方刻有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坠地狱。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侧刻有一速报司,右侧刻有一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
地狱为众苦集聚之所,在地狱之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
下面是刑罚酷虐、阴森可怕的十八种地狱(由右至左依次排列)
6.毒蛇地狱:一人正被毒蛇缠咬,旁边有一人见状,以袖遮头,吓得魂飞魄散;
8.锯解地狱:把人的两腿分开倒吊于架上,两鬼卒分执锯之两端,正用力拉锯;
9.铁床地狱:烈火把铁床烧红之后,把人像烙饼一样放在上面烙。铁床边有一人用手抚背表灼痛难忍,床下有一吹火鬼正用火筒对着灶门拼命吹火;
10.黑暗地狱:一鬼卒提一人,正执锤击其双眼。旁边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正在摸索而行;
13.镬汤地狱:一鬼卒提着一人正往沸腾的锅里扔;
16.饿鬼地狱:有一饿鬼正在食人,旁边有一人惊恐万状,拱手祈祷;
17.铁围山阿鼻地狱:入此地狱便永世不能超生赎罪。“阿鼻”的意思是指无间断的痛苦。
整龛地狱变相臆造的表现神权的恐怖场面,正是当时人间社会生活和封建法制的折光反映。造像从构思,选材到表现形式都显示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地狱中很多人物形象,其比例关系和人体结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同时,为了渲染地狱的恐怖气氛,匠师们在写实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夸张,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鬼卒和受刑者的形象。例如:寒冰地狱中的两位冻鬼。匠师们根据这一主题的要求,对其肌肉、动态和表情的刻画都运用了很高的夸张技巧,让人一看就强烈感觉到他俩正在哆哆嗦嗦打着寒颤似的;对于铁床地狱中 “吹火鬼”的刻画,匠师们有意地突出了他鼓足气的腮帮,紧撮的嘴和快要迸裂的眼珠;其他一些受刑人,匠师们又特别突出了他们惊恐万状的眼神和张大的嘴……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匠师们在塑造和提炼人物形象上的极高造诣。
另外,诸如“黑暗”、“灼热”等词汇,在不能用绘画的色光来表现的情况下都被匠师们用巧妙形象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出来:他们用一对瞎眼夫妇在摸索行走来表示黑暗;用一个挣扎着身躯反手抓背的动作来表现铁床地狱的火燎炙烤。这些都是很富创造性的。
一碗金,一碗饭
…
这一小龛造像可以说是对前面四部造像内容的一个小结,它起着进一步提醒众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