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四川行(之二)大足(上)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我一上来就说过,四川有你看不完的地方,可能对于一个学者或百姓,一生都很难说真正意义上了解四川,哪怕你是四川人,四川的文化深厚的积淀,成为了一生中读不完的一卷书,人文还是地理,在这里你才可以有这样的感觉,到了这里的当天晚上,发现了在宾馆房间里摆放的那本介绍四川的书籍,在卫生间里的半个小时,自己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知道这里的更多地方自己闻所未闻,几乎所有介绍的景点都是一种诱惑,如此算下来,假如全部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别说是两天时间,就算你真的是一个闲暇之人,一两个月你也看不完。
这次朋友接到我以后,让我列出想去的地方,自己随口说出了大足石刻的地方,不怕别人笑话,大足石刻的印象里,就是乐山大佛的所在地,后来知道这是一个风马牛毫不相干的事情,足以见得自己的孤陋寡闻,朋友听了以后没说话,自己误以为是有难处,便跟朋友说假如有难处不去也可以,朋友告诉我,不是有难处的问题,而是觉得那个景点太小了,正在考虑在领你到那里去,我告诉朋友,客随主便,既然到这里,就听你的。朋友约定好,第二天一起上我随口说出的那个地方,位于重庆西北的大足县境内的大足石刻,其实后拉我到网上查了一下,我们去的大足石刻不过是其中位于宝顶山山的那一部分,只是全部大足石刻的一小部分,但是自己也这是一个五星级旅游景点,虽然一百二十元的票价令人咂舌,加上朋友花一百二十元的讲解,觉得有点奢侈,但是你一路听讲解员的介绍,最后你有一种觉得到此参观物有所值的感觉,而且是受益不浅,解说员的水平很高,深入浅出将八百年前的石刻内涵与当下人的那种欲望的无度,作了很好的阐释,大有裨益。
在这里先将大足石刻的简要情况介绍一下: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 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这次大足石刻的参观可以说是“歪打正着”,感觉确实是物有所值,就像导游告诉我的那样,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瑰宝之地,更是系里心灵的一个很好的地方,随后将宝顶石刻部分有意思的石刻,介绍给各位博友。
听解说员讲:这两个字近处看是凹进去的,远处看是凸出来的,遗憾没验证。
遗憾的是大佛的眼作了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