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花石楼诗歌磨坊”诗人的作品(之五)
(2011-12-15 00:17: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走进“花石楼诗歌磨坊”诗人张毅
要说在这个团队里出道较早的就算是诗人张毅了,被尊称为优秀诗人的他,同样是给我们的感觉谦恭、低调,即将退休的他,一直在做着与文化事业有关联的工作,同样也是笔耕不辍。虽然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是他在小城诗人圈子里的地位和声望,我想每一位小城的诗人,和省内外的诗人,、都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定位,不妨我们看一下一小段对他诗歌创作的介绍:“诗人张毅,他的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散文》、《中国诗歌年鉴》、《中国散文诗大系》、《散文诗诗人20家》等选集。著有作品集《机器时代》(合集)、《幻觉的河流》、《花园原址》等等。”
说实话,这些年里面对诗人张毅的作品关注的不多,更多是还是在“花石楼诗歌磨坊:举办的活动中,听到过他的深情朗诵,而这次为“花石楼诗社磨坊”创刊号,诗人张毅推荐的几首他新创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玻璃》和《水》的诗作,留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
玻璃
玻璃,透过时间的光芒
隔住大雨,将水盛满
笼罩夜色,笼罩母亲的身影
静物在灵魂之上,陶瓷和碗
散开时,是收不回的水
银光的城市凝在深处
远处的海,附近的花
一层层,黑白分明。在暗处静坐
或许看得更远
谁能隔着谎言看清另一人的脸
花园之前,玻璃是多余的
爱人之后,玻璃是虚设的
擦过的痕迹又被人涂上
模糊的事物更加模糊
玻璃一旦破碎
没有一种事物能回到从前
不难发现诗人张毅,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触发他灵感的物件,窗户上镶嵌的玻璃,放在案板上的玻璃容器,都成为了他思索人生的灵感来源,玻璃的意象在诗人的感觉中,已经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思考,他感觉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着一种无法逾越的隔膜,这种隔膜是我们后天人为所为,我们成为自我束缚的人,玻璃的制造是我们文明的产物,这种人为的隔膜,既有它有益的一面,同样也让我们无法正常的去理解现实中的很多东西,我想作者的这种思考,更多的是在这里也表达了一种生命脆弱的意思,人像器皿一样,一旦打破就不会再回到从前,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他的另一篇诗作《水》则使用了我们最熟悉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水是生命的象征,同样也是精神之水与生命之水的混合物,就像农民期盼天上之水,滋润万物一样,在这里水的含义是宽泛的,它已经成为了物质与精神的一种结合体,诗人寄希望用佯于生命的天上来水滋润大地,为人类造福,同样也希望精神之水,浇灌自己思想之树,这是诗人精神追求的一个期冀,这让我想起了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的天赋》一书中曾经说到的:“诗人的职责并非是发现新的情绪,而是运用寻常的情绪,并将它们组织成诗篇,在其中表现出并并没有包蕴与实际情绪里的感觉。”诗人张毅就是这样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之中提炼出不同的精神需求,当然,我们还可以想得更深更远。
水
水是中国民间的一缕月光
在文化的夜空,升得很高
农业伏在传统的田陇里
祈雨的鼓声响过之后
水桶咣咣响着,在岁月的四季
这是我见过的一幅年画。春日
乡亲的眼神深若枯井,手指晃动着
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描绘成桥的形状
水在天上,远水不解近渴
庄稼恐慌着,不知哪朵云彩有雨
水是命脉,村庄有水就活了
多少年,古老的风吹过茅屋
相信黄道的乡亲年年都依着春天
等待低飞的燕子掠过村庄
我熟悉水。水的走势和神力
我懂得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生活中水火不容。有一股水
一直流在我精神的河流里
古老的水,古老的波动,与土一起
使我长成一棵思想树
我将用一生,体会水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