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七十)
(2011-09-10 00:15: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省城朋友来青,为了我的事情,也为了一些其它的事情。自己知道到了旅游高峰季节,想要很好的陪他绝对做不到,心里希望他不要在这时候来凑热闹,可人家来绝的,已经坐在火车上,再给你打电话,不给你婉言回绝的机会。
盛夏的小城,用我的话来形容就是灾难,今年“超凉快的天气”把四面八方方的游人全都吸引了来,以往宁静的城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满马路上的都是旅游的人群,整条马路让大客车堵的是水泄不通,有点像北京大堵车的感觉了。
前两年,要想进我们的小城,不说费点周折,也限于交通的不便力,现在倒好,海底隧道,跨海大桥,构成了四面八方的交通网络,进出小城那才是一个便捷。可是我们小城的管理者,只是看到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落成,满脸写着成就感的他们,溢出一种自豪和荣耀的感觉,但是,在这种“通畅”的后面,却存在着巨大的“疏漏”,在这个依山傍海的小城市,在这个被殖民地设定为30万人的城市交通,怎么可以承受住几百万人,数十万辆车的现状。
前两天,中午参加同学聚会,结束以后站在离办事处五站路的地方,由于我值班必须赶回单位,公交车等了半个小时不见,突然发现一辆出租车刚刚下客,我急忙抢了上去,出租车司机是一位女同志,很和蔼地告诉我,本车只能到江苏路,自己一听窃喜,正好在我单位边上,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按平时的速度,也就三五分钟的事情,结果自从我坐上去以后,那辆出租车就被堵在栈桥附近,那才是一个“纹丝不动”,只看到游人穿梭在车龙里面,而游客程的大客车,同样也是一动不动,看到车窗里面拿一张张焦急的面孔,就知道他们对这个城市的感觉在发生变化。
就这样一边等,一边与司机聊天,司机不停地给她家里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先吃饭,不要等她了,她说:我感觉一小时能到就不错了,转过头来她动员我下车步行,别让钱受损失,我坚持不下车,告诉司机:我真的要看看堵成什么样子。就这样在车里不多不少呆了将近四十五分钟,总算开到了单位边上,不到五里路,原本九元钱的起步车程费,算下来二十多元,等候费用竟然达到十一元,用我的话说,小城的交通面临着“肠梗堵”。
朋友下车到办事处来找我,告诉他已经打车到了公安局大门口,自己便下楼迎接,站在那里足足有一刻钟,不见人影,电话打过去问情况不接,估计又过了十分钟,才看到他一脸不悦的神情,知道经历了堵车的现状。
在这之后,他让我陪他去看一位大领导,自己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嗜好,而且,到了眼看着“告老还乡”的年龄,对当官的更是敬而远之,自己谢绝了他的好意,让司机拉着他去觐见,明显看出朋友的更加不悦的神情,但是,性格倔强的我,是不会理会这种神态的,这些年里自己见了大大小小的官员无数,越来越找不到感觉,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官僚,就更没有情绪见了,用我对朋友说的那样:他们当官与咱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害怕熟悉人找他办事,最害怕不认识的人走进他们,他帮不了你,你也别指望着他们,咱干好自己的事情,足以。
当然自己的这些想法只适合于自己,对于年轻人和由理想抱负的人千万不要学我,我也是这样跟我的朋友这样说的,他满脸不高兴地说道:我越看你越想更年期提前到来了,说得一点不假,到了这年纪,就要怎么符合自己的心情怎样去做,自己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还是坚信这样的信条“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朋友来两天,我没有陪同,只是第二天的中午,我们的大领导款待他,我成了陪客,坐在那里听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发言,知道他们的小心翼翼出于何处,自己同样也是把握这不说为好的原则,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美味佳肴上,在那里细细品味着大厨们的精心烹饪,觉得中国厨艺博大精深。
下午朋友决意不在这里停留,一定赶回省城,不愿意再看到这个“更年期”犯病严重的大哥,在送他到火车站的路上,又遇见了大堵车,我们只好下车步行,他不停地看着那长长的车龙,感慨地说道:看来你说的那些事情不是没有道理,你是否可以拍点照片,写点文章给我,我告诉他:自己对这些已经没有了兴趣,就是反映了这种堵车现象,又会怎样,这是城市的局限性与城市发展相脱节的结果,一时半时谁也没有治。
朋友消失在进站的人海里,我又在车水马龙中游弋,感觉置身“铁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