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六十八)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天气太热,不愿意出门,所以所有消息只有从网上获取,从大庙山和张三的博客上了解到,近来文化圈子里面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一个是小胡子藏杰与吴坚在小城报业集团旁边的王子饭店里面,开办了文化人咖啡馆,据说现在正在展出“小城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回顾展”,不少作家在博客上有所介绍,这倒是一个很好的主意,让文化人有一个可以畅谈文学的地方,又算作是小城的一个文化“阵地”。
其实,自己知道文学和经商不能相提并论,经商是一个讲求经济效益的事情,而文学是一个需要排斥掉“功利”的一种境界,当然,假如可以两者融合,又不相互影响,那可以说是一件好事情,问题是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往往文化人的想法,与经商人的想法大相径庭,到最后都成为了一地鸡毛。
里王子饭店不远处的天主教堂旁边,就曾经有一个小城艺术家们承租的“艺术酒吧”,小城二十几位艺术家一时兴来,共同出资,共同承包了位于天主教堂边上的那栋房子,虽然是一个熟人,用最低廉的价格让给这些艺术家们使用,他们的想法也非常的有根据,艺术家每天的活动,都聚集在这里,不仅可以交流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又可以在这里享受低廉价格的酒水,用最通俗的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开张的那天,我有幸被邀请去了,看到小城艺术家们的欢聚一堂,看到他们的欢快畅饮,觉得这倒是一道很具特色的风景线,那天自己受感染,跟艺术家喝的是昏天黑地,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又去过两次,发现那里的人已不像开业时给人的那种热闹的感觉,用冷冷清清形容不为过,后来自己再没有去过,也就再没有了那里的动静。
在随后的日子里,从那些集资入股的艺术家们的话音中,感觉到那里经营的情况不容乐观,听说之后他们又召开了“理事会议”,深入研究了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大家心里面想的,与现实的情况,相差太大,最后不得不做出令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转让给有承租实力的纯商人,那个被艺术家看好的店面,就这样回归到市场经济的规律中运行。
写这些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证明我说的艺术与经营之间的不同之处,到现在遇到那些曾经出资的艺术家,他们都豁达地用微笑,看待这个“泥牛入海”的既定现实,花钱买经验也算作是一个不错的效果。
知道吴老板开的这个文化人咖啡厅,是一个例外,那里的老板是一个对文化有着特别感情的人,或许他可以无偿地提供场地的使用,这样就省去了一大块费用,确保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咖啡厅的顺畅使用,这与文化人酒吧的开办,有着不一样的大前提,自己希望这里真正成为文化人聚集和传播文化的地方,更希望精神与物质双赢。
另一个是,在张三的博客上看到,位于湖北路中段的一个院落里,刚刚开业了一个书店,号称是:纸有境界。自己属于书迷,看到这样的消息绝对不可以错过,利用下午空闲时间,根据作家张三博客上写明的地址一路找去,竟然轻松地找到了,遗憾的是,这个书店没有开门,我趴在栅栏前往里探望,没发现有人,倒是屋里的门是开着的,看到书架上和台面上堆放的书籍。
正当我准备走时,一个年轻人从栅栏处出现,他客气地告诉我,近期整理内部,暂不对外营业,我问他需要等到何时才可以开业,年轻人告诉我:要到八月份。书店里我们办公室步行五分钟的路,往回走的路上自己在想,开业没几天,怎么就停业整顿,不会是大腕作家张三的介绍文字,招徕了工商局的注意吧。
自己想起来在安徽路上的那个曾经非常有名的“大地书屋”,一转眼过去了近二十年了,老板早已经乘鹤西去,原本在这个地方最有文化品位的书店就这样消失了,曾经听说一位报社的小林兄弟,曾经想接手,结果不知何原因,这个书店到最后还是沦落到关张歇业的地步。现在,又“冒出”了这个感觉不错的书店,算作是在这方地域里的一个“精神高地”,遗憾,又是一个整修内部,高雅文化与文化人为何总是那样的难哪?
设在王子饭店里面的“现代文学馆”
八十年代出现的作家及他们出的部分著作,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翻看。
八十年代初作家李明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出名,但他已经是在小城文化圈子里面最活跃的其中之一。
女作家陈群写给文学馆的留言
“刘泰山”是八十年代至今小城文学圈子里面成功范例之一,感觉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
还是这两年才知道韩嘉川大哥家里面掌柜的是一个忠实的文学爱好者,原来听说更多的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看来自己真的孤陋寡闻了。看照片有点大作家的范。
这是我的老师,虽然从八十年代就跟这些老师听课,近距离学习,但是,自己蠢笨,到现在依然不成气候,谢老师用他最大的耐心看待着我,和扶助着我。
杜帝也是我的老师,不过他有点保守,害怕我学去真的本领,所以只教我一点点皮毛,致使到现在我依然时二半吊子。
作家杜帝亲临现场视察指导,人大高才生相伴左右,我只有照相的份了。
作家杜地耍大牌,让我在一旁照相,他和得意弟子喝咖啡,有点厚此非彼。
对摄影师熟视无睹,眼光放到对面的那张春宫图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