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与他摄影
(2011-07-30 06:5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前面说的几句话:
《北海晚报》主编给蚂蚱眼一个版面的地方,刊载他《青岛屋檐下》照片,为了让百姓对王海波(网名:蚂蚱眼)有一个直观了解,让写一个简短的文字介绍,一贯偷懒的蚂蚱眼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我,自己凭着这些年与蚂蚱眼一起的感觉,写了一些文字,虽然蚂蚱眼不太同意自己的观点,但是,有没有办法去改动,就这样在《北海晚报》上刊载,距听说北海不少未婚女青年和已婚后离异女青年纷纷来电话咨询蚂蚱眼的情况,更多女青年愿意以身相许,这让本来就不放心的蚂蚱眼的家属,又多了一块心病,还好相隔千山万水,不容易来一趟,再次为给蚂蚱眼带来的“麻烦”表示歉意,下次再写从反面去表述,估计就没有如此之多的事情发生。
王海波的《青岛屋檐下》摄影集的出版,在我们小城被受热捧,影响非凡,其影响力远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上,即便这些年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文学的创作上,但是,大家对他更多了解,还是他最具艺术特点的摄影作品,被更多人熟知的还是摄影家的王海波。
观看王海波的摄影作品,我们容易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那一幅幅记录我们小城历史曾经的照片,让读者感受我们城市的昨天与今天的变迁。这些作品是他内心深处对我们社会审视的一种态度,是展示给读者,读解我们这个城市文化的一扇窗户,是表达作者对我们这个城市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历史并不悠久的城市。看到了更能代表市井百姓生活的大杂院里的平民生活,在他的感觉中,这不仅仅是曾经幼年的记忆,从内心深处,他怀念着那份富有内涵的现实平民生活的场景,这是历史的真实,那是一种即将消亡的邻里和谐,亲情、友情关系的留存。
他擅长的黑白色调的表现方式,形成较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震撼,给人一种凝重,在杂乱的院落里,在狭窄的空间中,在穿越的历史门廊、台阶上,都成为了作者表现曾经历过的那段历史的一种凝练,你会发现这同样是一幅反映当代市井生活的“清明上和图”。
王海波深知代表我们城市文化精髓的是什么,或许进入新世纪,被称之为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标志建筑,被一些人界定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王海波没有被这种改变迷惑,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些被现代人视为的陈旧与落后的院落里面,蕴含着这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他镜头下的那些场景与院落,现在很多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曾经,城市管理者忘记了推倒的这些是印证城市发展脉络的物证,而作为有思想的摄影家王海波确把这些湮没的历史记录了下来。
王海波的照片,总会有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的场景,那些生活在大杂院里面的老人、孩子、男人和女人,通过他们不同的表情,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感受。也许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也许这是作者不经意的一种效果,我们这个城市,也正是由这些场景和表情而充满了活力,充满着激情,同样也让每一个热爱这个城市的人驻足。
王海波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他留给我们的这些历史的曾经记录,就是一个最好的写证,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曾经的图片,是有思想的摄影家王海波对社会所作的一份贡献。
王海波其人
王海波,1963年生人,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城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青岛市市南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2009年王海波摄影作品集《青岛屋檐下》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近些年来多次在《青岛文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摄影和文学作品。
王海坡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情趣是构建在物质丰富之上,我不同意这样的观念,我不认为物质的丰富,与文化的那种必然关系,王海波今天摄影方面的成就,是他一直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而取得的必然结果。
王海波奉献给读者的那些摄影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内心所要表达的那份对我们的城市,对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平民百姓的浓浓情感,他的摄影作品,同样也是他审美情趣的一种外在表现,让读者看到摄影家对我们城市的道德责任。
有一位西方哲人曾这样说道:“风格是心灵的外在标志,是比一个人的脸更为靠的性格标志。”海波的风格就在于他对平民大众的关心,对我们这个城市那深厚的情感,通过他拍摄的一幅幅记录我们生活的城市曾经画面,让我们去感知我们城市的昨天、今天。我们从王海波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的思想的深度,他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毫无疑问,这些摄影作品是一份留给当下,与后人的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注释:西方哲人的这段话为:叔本华在他的《风格》一书中的言语,摘自《西方哲人大辞典》1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