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因为女人》有感
(2011-05-17 00:07: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作家阎真撰写的这本长篇小说《因为女人》,我看购书发票上写着2008年2月23日购买,算下来,有三年时间一直放在自己的书堆里,还记得这本书出版以后,可以用反响强烈来形容,我也在部分作家的文字中,看到他们对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自己也曾有尽快阅读的想法,却不知为何一拖就到了三年以后的今天。
说实话,看这本书并没有像看其他作者的书那样一气呵成,而是用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样子,细细读来,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语言、结构的构架,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当下社会年轻人,大学生群体,对婚姻爱情的看法,作了非常明晰的剖析,对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爱情和婚姻,对道德价值的取舍与判断,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作了深刻的阐述,我想这对当下年轻人和对历史现状感兴趣的人,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正由于这些,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去看的书。
开始阅读的时间是2011年4月4日晚,看完的时间是2011年4月9日晚,而动笔写这篇感受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的某一天,自己深感书中让人思索的东西太多,书中各类型人物将近三十个,人物塑造的可以说不少,虽然,主线是在写女大学生柳依依,从跨入大学以后,到毕业本科毕业,之后进入社会,随后又回到学校读研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的情况,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了那么多人物围绕在柳依依身边,是一种烘托和对比的需要,我觉得这是表现主人公必不可少的衬托,而且这些人物又代表着社会中另一些不同的声音与想法。
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柳依依,像一块璞玉般纯洁,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县城走出来的大学生,她不仅仅是她家里面的骄傲,既使家庭的条件是那样的清贫,父母也是中国普通工人家庭的范本,朴实、善良,生活在清贫之中,但是,他们寄予孩子的却是无限的希望,用柳依依的话说,圆了大学梦,足以让家人看到她未来的美好前程,她也正是带着这种志向,来到了麓成,进入了大学。
另柳依依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这里才知道,感觉在属于自己家乡里,是才华横溢的她,到了大学里面,发现像他这样有才分的同学比比皆是,而且感觉比她更优秀和聪慧,这倒让她有些失望,随着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把握,随着对同学们才能的不断了解,她逐渐得明白了,自己曾经的远大理想,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下,变得有些不切实际,为此,她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再次作出对未来事业发展的调整,就像作者写到的那样:“在大二的时候,柳依依就把自己看透了,不是什么干大事情的人!大事干不了,小事还得干。小事吧,就是找份好工作,再找个好男人,还有一套房子,一个孩子,想到这些她心里笑了一笑,脸上也有点热热的。放弃远大理想他并没有痛苦,反而感到了如释重负的轻松。”
把对生活的态度放在了平常心上面,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集体青春勃发的一种涌动,也随着校园爱情的盛行,接下来的柳依依自然地流入“媚俗”,找对象成为了排解无聊的一个好办法,故事也就从柳依依寻找爱情开始的,她所经历的一场又一场的恋爱,一个又一个散发着兽性的男人,让她从对情感、爱情的渴望和认识,变成了失望和麻木,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和错经历的那些事情,写出了这个纯朴女孩子是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如何被一点点侵蚀,她内心如何发生变化的。
柳依依在校园里,在他就读的那个城市中看到的,是在他的观念里和书本中,决然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斥着欲望的世界,一个本能表现赤裸裸的世界,一个丧失了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世界。最美好的爱情,被赤裸裸的欲望而颠覆,以至于到了最后,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已经麻木,没有了感觉,她知道在自己身边的那些男人,花言巧语掩饰下的内心真实是什么,她看到的是虚伪、兽性和谎言,她最初的坚守,竟成为自己不合时宜的笑柄,在这种大环境下,她最终也成为随波逐流的人。
不仅如此,作者又把从柳依依身边“闪过”的那些男人,逐一地作了描述,通过这些人物,作者试图表达当下社会道德价值沦丧的现状,剖析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内心却是赤裸裸的兽性人的虚伪,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那句话:“每一欲望都是我们胸中的毒蛇,当它冻僵的时候,它是无害的,但给他一定的温度,它会获得力量,干出坏事。”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就是那些蠢蠢欲动的欲望。
第一个出场的算是柳依依第一次的真情流露,在学校里结识了年轻帅气,又是在读研究生的“师兄”夏伟凯,这个在学校里可以称之为白马王子的男生,用他的花言巧语和耐心,一点点地将柳依依防范和戒备、害怕的心理消除,最后得以上手。初次体味爱情的柳依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时期的爱情是虚无飘渺的,它随着年轻人不确定的感情摇摆而变化,就像作者写到的那样:“校园里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游戏性的,两个人都知道没有将来,双方有一种默契的,暂时结节课吧,这是遍布校园的伪爱情。还有一种是认真的,打算一生一世相依偎的,这是传统的爱情。”非常不幸的是柳依依遇到了第一种校园爱情,即便柳依依骨子里期望的是第二种爱情,现实让她的理想者破灭。
在认识夏伟凯之前,柳依依曾在一次企业在校园招聘义工的活动中,曾经被一个企业营销总监看上,柳依依感觉到那个老板对自己的热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蕴含在其中,在随后的交往中,那个企业的老板,竟毫不掩饰地跟柳依依讲明了,他需要相互之间关系的定位,那就是建立情人关系,而且,这种建立情人关系不是没有回报的,每个月提供她一定数量的资金,确保她学校期间的正常生活,从心里讲,对于家境并不好的柳依依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是,抱有对爱情美好理想的柳依依,绝对不能接受这样屈辱的要求。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的感觉到迷茫,自己的拒绝,成为了自己好友的一次机会,她最要好的室友苗小慧,主动地找到了那个薛经理,成为了他的情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她过得比其他同学都好,知道这也是作者刻意的渲染,来表述现实社会的这种道德沦丧,这种“笑贫不笑娼”的现实社会现象。
与夏伟凯的爱情,以堕胎和发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一个“花心萝卜”而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生活的路就开始步入了乱七八糟,这期间又从柳依依身边走过了许许多多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男人,让柳依依感觉好的男人,也都是有了家眷的男人,她便扮演着第三者的角色,例如她与后来成为电视台台长秦一星的长达四年的说不清楚的爱恋,最终也不了了之,即便同室好友苗小慧曾经现实地告诉她,利用这样的机会“敲诈”他一笔养老的钱,但心地善良的柳依依还是选择了离开。
在与秦一星交往的过程中,从柳依依心里面讲,这是他喜欢的一种类型的男人,但是,这种喜欢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她也曾经让秦一星回家去做努力,但是,男人的内心想法是,喜新不厌旧,看着自己快要成为黄脸婆的她,开始从自己身边的人当中物色,在这之后,从柳依依身边又走过几个男人,有房地产销售公司经理,有电台的记者,有健身教练,而这些人留给她的都是不堪回首。
最后已经没有感觉的柳依依,嫁给了当初无论如何也看不好的大学同学宋旭生,结婚以后,原来无限忠诚与她的丈夫,随着事业的发达,也便成了寻花问柳的主,这一些在柳依依的眼里,看得非常清楚,柳依依经历太多的这种爱情背叛,她对爱情,对家庭的那种失望,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为了衬托柳依依,这个曾经单纯和纯朴的女学生,作者又塑造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那就是柳依依的闺中密友苗小慧,这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女青年,同时也是一个随波逐流者,当她发现这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已经发生偏移的时候,她没有选择想柳依依那般坚守自己的信念,而是用她自己的理解,去适应社会,而这种对自己的放纵,却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受益者”,不管是她选择被包养,还是对痴心于她的大学男同学樊吉,一直保持的那种爱恋关系,都显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情感作为一个年轻人最珍惜的美好去看,二是,现实地接受她自己内心所需要的那一切,无视道德和传统的约定俗成。
像苗小慧这样的女孩子,作者没有过多地写了她后来的婚姻生活的甘甜与苦涩,在大学毕业以后,即没有嫁给保养她的薛经理,也没有嫁给深爱着她的初恋情人樊吉,而是在经过若干次爱情生活之后,选择了一个公务员结婚。给读者的感觉,现在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就像做生意一样,用实用主义来权衡爱与程度,真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还租造了一个人物,看似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人物,那就是柳依依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单身宿舍的同事刘诗雨, 这是一个保有理想主义的女性,身世与柳依依不差上下,大学毕业以后来到这个装潢设计公司,与公司的副总经理保持着说不出来的一种关系,似乎她把全身心的感觉都用于“迷惑”自己意中的人,但是,最后她不得不忍受着“剩女”的结局,她的性格悲剧,看似与柳依依和苗小慧不太一样,但是我们细细想想,她们的不同选择,导致了她们最终对理想爱情的一种失落,最后这位已经成为领导的刘诗雨,只好将自己的爱,转移到对自己养的那条大狗上面,看到这里给我的感觉,这种人更是悲惨。
通篇看下来,你第一个感觉就是,当下的社会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念毁掉了一批人,作者起名《因为女人》又何止是这层意思,一个个纯朴的孩子,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因为女人就可以放纵吗?这是从女人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现实社会,男人对爱情的观念,以及女人在大环境下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者没有继续去剖析,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通过人物的最终命运所表现出来,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人物命运,让读者自己去感慨和分辨,去用自己的理解去审视,因为女人,同样是因为我们内心里的欲望,欲火中烧,这种迷失和堕落,也同样会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路途,我是这样去理解,这样去看的。
我很赞同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讲的那句话:“社会和经济的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上,道德趋向宽容,自幼失去便捷,身体成为财富,欲望也不再羞答答。‘爱情’在许多人那里已经被遗忘,或者已被无知和‘感觉’取代。”其实,我认为这就是本部作品的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中的人物也都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