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兰泊宁的中篇小说《姥娘》有感
(2011-05-18 06:3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代表中国传统妇女勤劳善良的姥娘
---读兰泊宁的中篇小说《姥娘》有感
已经记不起来何时与博友兰泊宁加为好友,知道加为好友以后,他的新作都会在我的“好友动态”里面得知,前些日子兰泊宁在博客上发表的这部中篇小说,是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完成撰写的,洋洋洒洒写了将近六万字,由于时间关系,自己在电脑上对这部作品,只是有选择的浏览了一下,看了其中的部分章节,感觉有些意思,便将整部作品复制了下来,同样是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排除所有的干扰,(我喜欢有一个属于自己,且较“宽松”的时间里阅读)一气呵成,看完了这部朴实,且感人的作品。
这是笔者写自己家里面的事情,笔下的主人公就是他的姥娘,我们叫姥姥,写了自己姥姥的一生,作者写出了姥姥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也是凄苦的一生,更是孤独的一生,解放前她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幸,但是,她生性的善良,让她像荒野里的植物一样,顽强地生长着,解放以后,姥姥并没有像我们理所当然想得那样,彻底的改变,在贫瘠的家乡里面,在她无法适应当代年轻人的自私的大环境下,她的命运始终处于一种令人心酸的状态之中,让读者无不为这样一个善良的妇女,这悲惨凄凉的一生,而感到难过和痛心。
作者一上来,就从自己的母亲从山东老家将自己的姥娘,请到东北的家中开始写的,作为年轻人,想象中的姥姥,与面前呈现给它们的姥姥绝然不同,这个饱经风霜,一脸沧桑的老师,让年轻人有些失望,作者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姥姥:“我面前的这个白发老婆婆全没有儿童图书上画的富态慈祥,和我想象的一丁点也不一样。她很瘦,脑后一个稀薄而花白的发髻,脸象个干核桃,皱纹多得几 乎不见了眼睛,眼皮垂垒成三角形,让我疑心她的眼花是因为眼皮太长了。全口没有一颗牙,扁塌塌的唇还闭不严似的半张着。已站不直的小小身躯风都吹得倒, 却执拗地挺立着。黑蓝色的衣裤肥大又皱巴,脏乎乎的,还有一双尖头小黑鞋,小碎步迈得笨拙而可笑。”
这段描述,我想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很难相信会有这样的老人,这个满脸写满了沧桑的老人,在我们这些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来说,这些经历了岁月沧桑的面孔,在幼小年龄里是有朦胧的记忆,自己的奶奶,与作者的描述非常的想象,当然,我奶奶也吃了不少苦,但是与作者描述的他姥娘的一生来说,姥娘却是在我的感觉里,经历了人一生中无法想象的不幸和磨难。
作者接着写道:“刚来的那些日子,妈和姥娘娘俩个一坐一块儿就说了哭、哭了说,说她们十三年未见面的人人事事心里话。姥娘不断地用一条别在大衣襟的第二个布钮扣上的手绢撸鼻涕。姥娘的手绢当然不是市面上卖的有花有草的那种,而是锁了边的一方白布,她有好几条这样的手绢,每次换衣服她都不忘别上,而且总是在第二个钮扣上,这手绢的作用除作感情变化时的道具,吃饭时还要用来抹嘴。那鼻涕就在手绢上闪亮,我咬着牙不让自己呕上来,我发现接近姥娘实在是件痛苦的事。”
为什么姥姥于自己的母亲有这样多的话,流这样多的泪,这就是作者写作技巧的运用,用这样的描述开始,进而可以顺利地切入姥姥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辛酸历史的进入,把读者领巾他们家庭的曾经。而女人的泪水又是排解内心凄苦的最有效的方式。
作者写道:“姥娘于本世纪初诞生在山东即墨的一个小山村里。即墨的许多村庄都临海。大山风大海风飘拂起绿色植物七色花、如花女儿长长发,山歌悠扬如诗如画。但这不过是我的一个浪漫的想象。即墨县志言:处闭塞位置逢闭塞时代,唐宋之后,即墨除贫穷外,再盛产而富有的就是贞妇烈女了。这些圣人脚下的山里女人未嫁前梳发辫,嫁后扎发髻,她们的上衣叫大襟衣,裤子叫免裆裤。且除了做新娘的那段时间,几乎一辈子也不穿粉红翠绿之类的,由自家用类似扎染方法制成的蓝底儿小白花的镂花衣为华年之盛装。大襟衣如其名,前襟得用一整块大布,扣子是斜钉在左边缘的,不挖扣眼,扣子扣眼全是用布条做成的布钮扣,据说非巧妇不能做得让人看了舒服。这种布钮扣在当时曾令我们好笑不已,日后却成为中式高档时装之必须。”
“用根蓝布带拦腰一系,打着黑裹腿的裤角从不散开,这就是姥娘穿的免裆裤,小凡形容它大大的裤裆象拉了一裤兜子屎。姥娘那大大的裤裆总是深黑色,那布本色黑蓝,因洗磨日久看起来白花花的;那深黑色是湿润后形成的,那里有着极浓厚的类似我家尿桶边缘的刺鼻气味。有次我蜷在她身边睡了,醒来时满鼻腔都是这种气味,难受得我直反胃,而姥娘正在做针线活儿,边头也不抬地忙着边问我,红,你是亲奶奶还是亲姥娘?一缕花白的碎发不断滑落下来干扰她做活的视线。”
作者没有把姥姥的命运,从她出生时候开始写起,而是,姥姥嫁到她男人家以后开始写的,她的男人是一个有点文化,相貌堂堂的男人,在她娶进门后的不久,她的男人就到青岛某发展了,而且,凭着他聪明,有点文化的特性,很快就在青岛有了立足之地,成立了小建筑队伍,而且越干越大。而这个男人像中国男人特有的那种富贵嫌妻丑的通病一样,在青岛又找了小妾,在家乡的结发妻子生下一个女儿的同时,他的小妾为他生下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原本想着自己结发妻子还可以为他添一个续香火的男孩,当他知道原配依然生了一个女孩子,他的儿子梦破灭了,同时也对这个保守传统的女人唯一的一点期望也破灭了,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厌恶,从此就没再回过家门,在青岛与小妾过日子。
家乡的传统观念,丈夫与妻子不离婚,就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可是孤儿寡女,在封建传统的社会里,我们可想而知她们的境遇是什么,姥姥带着孩子曾经到青岛找过自己的丈夫,却因她的本分和老实,以及在风雨劳作中显得苍老的面孔,让自己的丈夫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再加上小妾的从中作梗,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结发妻子,赶回了老家。
被赶回来的姥姥,在他们的大家族中就更没了地位,无论她用如何的忍辱负重去表现自己,依然没有任何改观,受到的凌辱越发的深重,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祥林嫂,她就是祥林嫂的化身,解放前夕,姥姥已经落到无处生存的境况,在娘家人的极力劝说下,她不得已改嫁了。
也就在姥姥改嫁的前夕,原配丈夫的小妾,因病去世,男人自然想到了家乡的原配,他回到家乡准备接回原配夫人,但是,原配却是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待遇改嫁了,作者写得非常明白,姥姥就是这样的不幸,假如她坚守一段时间,很可能后半生的命运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姥姥无福享用,错过了这个机会,这也是宿命。
改嫁以后的姥姥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虽然找的这个男人,老实本分,一天到晚就是劳作,但是,他的那个大家口,又成为了新的不幸的开始。在作者的笔下,展示给我们的姥姥是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中国妇女的形象,她的勤劳的印证,就是她饱经风霜的面孔和那双因劳作而变形的粗手,一生中她风里雨里,白天黑夜,忍辱负重的操劳着。
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以后,姥姥给人的感觉就是低调,从来不多说一句话,给孩子们的感觉,姥姥就是每天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这个家庭里面的生活而忙碌。无论是铺满炕头的破布条,还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布鞋,都出自这个每天盘腿坐在床上的老人之手。
对于姥姥的命运,作者的母亲最知道,姥姥的女儿总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让他的晚年得到幸福,但是,这不过只是女儿的想法,姥姥的外孙和外孙女,都是年轻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想象到自己姥姥命运的悲苦,他们用现在社会的审美价值,看待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似乎都不合他们的意,即看不惯她的苍老,有看不惯她的装束,也忍受不了她身上的味道,为此,他们总会在母亲不在的情况下,用恶语伤害自己的姥姥,最终姥姥不顾自己女儿的再三请求,决意回到了自己山东的老家。
回到家乡,她依然没有摆脱孤单、清贫的命运,作者将姥姥晚年的情况,写得是那样的凄凉,于解放前的情景,没有更大的区别,自己的那些亲戚,都用小农意识去处理与姥姥的关系,除去嫌弃,不管不问之外,就是一些人假借着关心,实则是在沾她的便宜,女儿每个月借给他的生活费,亲戚都会截留下一部分,总之,作者把小农意识的家人作了充分的描述,这些描述,起到了一种更加可怜姥姥的效果。
说实话,姥姥去世前的几年里,作者的描述,让我想起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那位长了绿苔的老人,她们经历了太多,她们对这个社会已经烂属于心中,所以她们所有的感觉都麻木了,这种麻木既包含着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又包含着她们对人生悲剧在最终现实的一种悲凉。
在翻阅这篇作品的时候,特别是姥姥即将要回山东老家的时候,自己不只数次地被姥姥这种善良感动的掉泪,只有姥姥的女儿,知道自己母亲所经受的这些,儿女们是永远也无法报答母亲为孩子们付出的那些爱和艰辛,女儿想尽自己的力量,但是,晚辈们的不了解这些,她们读不懂母亲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让自己的母亲不知所措,心地善良的姥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宁愿自己忍受孤独,忍受清贫,这种大善,感人至深。
我想这也是作者感受到的善良、本分、老实,这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优秀品质肯定和赞扬,这种品质,同样也是感动我们,净化我们的原因所在。我想起了一位哲人曾经说的话:“不要到外界事物中去寻找善;到你自身中去寻找,如果你不做善事,你就不会找到它。”敬佩作者通过反省,发现了亲人身上的这种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