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岁月里的故事---读作家江灏中篇小说《纸床》有感
(2011-03-22 07:52: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我知道江灏是《青岛文学》的编辑,我们并不熟悉,其实,熟不熟并不重要,也不需要熟悉,她的作品《纸床》看完以后,让我感动,让我想把自己一点点想法写出来,我想这才是对作家最大的敬畏。我知道对于作家而言,读懂她的文字,是她们最高兴的事情。
手里这套《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是一位作家朋友送给我的,我顺便问了一下,其中有没有让我们过目不忘的作品,朋友推荐了这篇题为《纸床》的作品,朋友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与刘涛的《最后细致》有一拼,也许正是这句话,抓住了我的心,也让我在第一时间拜读了这篇让我感动的作品。
这部中篇小说是江灏写于上个世纪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家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发生在一个教师家里面的故事,女主人向小米是一个小学老师,而她的丈夫阿虎也是一个中学教师,拥有一个乖巧聪明的女儿小秋,这本应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是,在那个年代,老师还没有像今天被重视的时候,他们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难处,那就是眼看着孩子越长越大,而他们一起居住的那件不足七平米的卧室,已经直接影响到孩子和大人的正常生活了。
并不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作为那个年代,像向老师这样清贫的家庭不在少数,老实巴交的一家人,眼看着一次次的福利分房,从自己的眼前走过,始终没有他们的份。孩子小的时候,这些问题并不显得重要,可是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看到孩子为了回避大人,特别是父亲注意,再热的天孩子都要裹得严严实实,看到孩子被汗水遢透的衣服,大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两个大人也曾学着像其他人一样的去找关系,找能够有分房条件的单位,但是,只会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这方面的“蠢钝”让他们丧失了一次次的机会,作者
写了向小米和她丈夫阿虎的各自发生的“行贿”过程,阿虎提着精心买的海参,去找朋友介绍的那个单位的领导,本应大家都明白的事情,这些事情应该到领导家里面私下去找,而这位老师经不懂这些,竟直接到了这个领导单位里,在领导的办公室里面,当着外人的面讲了自己的想法,并不合时宜地把自己的礼品送了过去,结果可想而知,海神被领导顺手仍到了门外,看到满地散落的海参,阿虎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就在这时,他们的孩子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作为父母更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床,他们知道这是孩子内心里最大的愿望,虽然孩子从来没有对父母有过这种表示,但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特别是孩子患上了这个病以后,他们知道哪怕是暂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是做父母最大的安慰。
作为母亲这成为了他内心里最大的心事,当听说学校又有分房子的消息时,她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作者写了她到教委领导家送礼的那段文字,把领导的麻木不仁,把领导家属的那种贪婪,让人过目不忘。向老师准备的大虾,没有送去,写给教委领导的分房申请,也没有送上,被恼羞成怒的领导下了逐客令。从领导家里面出来,看到手里面提着没送出去的那盒大虾,只有一个想法卖掉它,还钱给孩子买药。
孩子的病越来越严重,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她自己已经预感了些什么,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非常巧妙的情节来表现,让这片作品的人物有了震撼的效果,我觉得这是女作家特有的一种细腻,在向老师女儿病重的时候,作者写了护士剪掉,栽在脸盆里的蒜苗的情节,已经十分虚弱的小秋,竟然从床上爬了起来,去阻止护士的这种行为,被剪掉的蒜苗成为了一种生命的预示。
作品的最后,作者已经不把房子作为主线了,当他们听主治医生说,要把孩子送到急救室里面,他们不希望这样,孩子更不希望这样,她用自己哀求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家人,小秋的父亲极力的要求下,大夫同意他把孩子接回家,过春节以后再送回来。
大年三十的这一家人,总算是团圆了,小秋知道爸爸妈妈要把那张自己睡了十六年的大床,一份两半,让自己的女儿有一张真正属于她的床,但是,女儿还是拒绝了他们的这个想法,这时的女儿已经没有了那种奢望,她更希望和自己的父母睡在一起,作者写了小秋整理桌子抽屉的细节,自己的眼泪就从那时起不能自制。
而大年初一的早晨,向老师和他的爱人,下好了水饺,等着还未醒来的女儿,后来发现女儿已经停止了心跳,作者的笔下向小米和她丈夫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面,向老师的爱人把心爱女儿的骨灰盒,放到了存放的厨洞里,而这时的向老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那张要房申请书,将它叠成了一个纸床,放在了女儿的骨灰盒上面,作品在这里嘎然而止,纸床成为印记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具象,泪水滂沱,感人至深。
我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毕竟我们是从哪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房子的狭窄,并不是少数,在我们的同学里这样的住房就比比皆是,包括自己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居住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房子里。也曾有过作者写到的难堪。但是,作家与百姓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我们认为自然而然的,看似不起眼的物象,在作者的眼里,就成为了一个个十分鲜活感人的故事,就成为鞭打那个不合理,也不公平社会的武器。
这篇作品我感觉作者写的是出神入化,她把握人物的内心感觉的那种准确,她对整个作品的情节的发展,做了最合乎情理的运用,精心的编排,让读者跟着作者讲述的故事,一点点地走进,之后,跟着作者的感情,一起为这样一个悲凉的故事而动容。
我看完这篇作品,也曾经问过一些人,为什么这样一篇好的作品,在那个时候没被发现?这篇作品的感染力,在我看来一点不亚于那些所谓被认定的大家之手,细致的情景描写,人物内心的准备把握,构架故事的整个框架,没有哪一个情节感觉是多余,通篇作品看下来,不仅仅是感动,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它的布局,它的感染力,真的一点不逊色于《最后的细致》,遗憾这篇作品没有被发现和推荐。
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已经过去,福利分房也成为了历史,但是,作者讲述的这个曾经发生的故事,代表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大众情节,纸床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作为读者的我,因为江灏的这篇作品,我从内心深处多了一份对她的崇敬,希望能看到她更多更好的作品。我真诚地向江灏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