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三十九)
(2011-02-24 07:11: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我记不起来自己曾经的追求,给我带来了多少痛苦的记忆,应该是没有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自己内心里有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当自己感觉到设定的目标,或曾有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这自己没有“细数”目标,我便会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退缩的理由,让自己轻松下来,自己也知道,正是这样才是自己一事无成,但是,也让自己轻松快乐了许多。
读书写作是自己这些年里的一种调节生活的方法,在体制内感觉有点心烦意乱了以后,便会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回到自己感觉能减轻自己内心不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里,那就是自己的信笔涂鸦,与自己无拘无束的读书时光,在那里你完全可以放开自己的精神束缚,让自己沉浸在作品里和自己的胡思乱想之中。
年轻时自己也曾经想过,通过看书和写作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想,但是,哪会自己真的感觉到,自己的积累与身边那些老师和朋友相对比而言,自己太浅薄,无法跟他们去竞争,这样下来自己把目标设定在一种喜好上来,不再把自己幻想当成自己前进中的动力,读书成为了消遣和娱乐,倒是感觉这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轻松自在选择。
后来自己知道,这种“投降”,是一种“心理拯救”,假如哪会把写作当成自己未来的一种生活必须,估计现在早就家破人亡了,自己的那点墨水,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水平,更不可能让读者认可,看看比我强的那些文学爱好者,看看在我的身边有那么多的例子,再一次让我知道,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的喜好,是你生活中的副产物,而不是你生活的中心。
当然,我不否认那些专职写作为生的作家们,但是,这样的作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那简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作家在体制内的保证下,从事这种文学创作,既不影响他的基本生活,有不妨碍他奇思妙想,创作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没有能力的人,最好不要沉迷其中,不然的话跟着你受苦的不仅仅是你自己,你家人的叹息,你身边的人也同样会感觉到一种爱能莫助。
到了现如今,成名成家的想法更就没有了,到是用更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在社会层面上的那些热爱文学的人们,每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写作特点,都有着他们自己不同的感受,所有的文字感觉,不需要别人给予什么最终的界定,作品是给读懂他的人的礼物,谁要想让所有人异口同声的赞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绝对是奢望,即便是那些享誉中外的大家的作品也是同样,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
越是不把这些所谓功利主义当回事情,你发现自己越过得轻松自在,不仅如此,你现在周围很多的文人与你交往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负担,他们成为你的学习的一个参照物,你从他们的语言和讲述的故事中,感受他们对现实社会,对人物本性中的那些把我是在一个什么角度上,即便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与你并不不吻合,也不影响你什么,知道位置不同足以。
但是,现在我也看到一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或者自誉为作家的那些人,在没有得到现实社会的某些人的认同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痛苦,以及他们排解这种痛苦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自残,为什么一定就让社会去认可,说白了就是虚荣心作崇,急功近利,想早早被社会大众成人,满足虚荣心的需要,创作除去灵性之外,生活的阅历,与后天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后天的学习与阅读,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现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太多了,不被社会认可的作家同样也是太多了,谁要是把成名成家,摆在创作的目的之首,我相信这样的人是最痛苦的,特别是那些没找准自我定位的那些文学爱好者,他们自认为的怀才不遇,他们自认定的生不逢时,那不过就是他们自慰的一种假借,当然,这也是他能生存下去的一个宣泄窗口。
让我讲几句不负责任的话: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在这个追求物质第一的现实中,在这个无法保障你的基本生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情况下,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能活下去,不依靠外来的援手,而“衣食无忧”的活下去,生存成为了我们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当这个问题不足以成为你面对的这些时候,精神的需要,就会变得异常的迫切,你也会在其中找到你自己展示的最大空间,我们所有的痛苦中的一点,就是我们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我们绕过了生存这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幻觉,自然现实中面临的也只有痛苦了。
知道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这种观点,作为一个俗人,也只有这种最现实,最实际,最没有志向的这种“吃饱了不想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