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敦煌大梦》有感(之二)
(2011-01-05 00:01: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到过敦煌的人,特别是看过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很少有人在愿意去思索,这些中华文化瑰宝的渊源,以及它能遗存到今天的事情,他们就是看客,他们同样会为中国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而感叹,他们会为眼前看到的那一切感到震撼,但是,从那里出来以后,只留下了粗略的印象,在这之后就逐渐地把这些忘记。
而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历史的读者,他不会把注意力停留在表面的事务上,他会用审视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发现这些文化传承的过程,这其中有着我们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而这些真实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个历史文明存在的一种历史价值和意义。即便敦煌的发现和保存的历史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但是,在这百年的历史中却经历了我们想象不到的流失和掠夺,假如没有这些事件的发生,这些已经散落在国外的历史文物,我们拥有的文化瑰宝是多么的丰盛。
我们首先来了解本书作者的简况,王家达,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和专业文学创作。多年来出版和发表了长、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数百万字,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文,推向国外。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当代》优秀作品奖、人民文学昌达杯奖、中华文学选刊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等多项奖励。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在本书的序言中,他的同学雷达真情地写道:作者非常明确,他不是在写一部介绍敦煌艺术的书,也不是要写一部敦煌学的发展史,史的轮廓的显现,不过是作品的副产品;这部作品的重点在于写好敦煌人,写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审美精神和人格力量。我在第一章中已经感受到作者的这种视角点,他从人物的角度出发,从人物对敦煌莫高窟的贡献,来体现他想要告诉读者的那些事情,也是从这些人物的精神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献身精神,以及敦煌莫高窟的现存决非是一个必然,而是通过了他们忘我的牺牲精神换来的,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以后的历次运动。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算下来已经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在随后的人们陆续修建,离京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穗、糖、五代、宋、西峡、元、明、轻,经过几十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层,长达好几公里。历代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里面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仅就先存的四百多个洞窟的壁画而言,如果以以平方米为单位,连接起来可以成为长达25公里的世界最大的画廊。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本世纪初考古学最重大的收获,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赫、美国人华尔纳、俄国人奥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等“探险家”闻讯而动,蜂拥而至,用哄诱欺诈的手段,以区区几百两银子,从愚昧无知可恨亦复可怜的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万件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
仅就目前所知,英国图书馆东方馆本部藏有敦煌文书11294卷;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敦煌文书6000余卷;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院所藏有敦煌文书11050卷;德国柏林科学院藏有敦煌文书6000卷;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有敦煌文书765卷;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敦煌绢画220幅;日本大谷光瑞个人收藏敦煌文物上千件,橘朝瑞个人收藏敦煌文物四百多件。
文物的流失是一件让我们感到痛心不已的事情,但是,作者在随后的讲述中,不无感慨地说道,自然文物的流失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纵观我们对文物的保护措施,以及省市一级对文物的保护的实际做法,让所有珍爱这些艺术窥豹的人感到一种痛心和不解,作者例举了某些地方文物单位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收藏情况,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竟然把它们遗忘在仓库的角落里,等到真的需要研究发现时,发现这些物价的瑰宝,已经完全的风化,一文不值了。
在写道流失在海外的那些敦煌文物,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在那些国家的博物馆里面,背枪夺走的那些敦煌文物得到了精心的保护,而且将这些文物的资料整理出来,制作成影像资料和书籍,供学者们去研究,到现在完好地保存在异乡他国的博物馆里面,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绝妙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