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七十年代》有感(之十七)

(2010-11-07 07:38: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在《七十年代》这本书里面,我看完了王小妮写的那篇《七十年代记忆片断》以后,从当当购书网里面,去搜索这位作家的作品,遗憾没有找到,自己感觉这本书选择的作者,越往后,越有了故事情节,作者截取了他在七十年代里的几个生活场景,就把我们曾经度过的那个年代的特征表现了出来,这种“重点选择”体现出来了作家的把握事件的精准水平。

 

为什么要看书?就是要从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手法上,找到自己的感觉,即便你学不来也无妨,你知道对于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同样能起到你想达到的效果,同样有着它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我想每个作家,不同的表现方法,所呈现出的写作特点,就构成了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多彩性。

 

作者在这篇作品里面,用了几个场景的描写,将物资贫瘠,生产力落后,社会背景,在不断变化的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正因为我们从那个时期里走过来,所以对作者选取的镜头,有着切身的感受,觉得这种变化方式是一种熟悉的,同样也是全新的,也正因为的感觉,才有一种自己想表达的欲望,用俗话说:长见识了。

 

作者截取的第一个画面,题目为“1971年春天,过冰河”,写了她与邻居的女孩子,到县城供销社里去买布的经过,没有从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是无法理解这一段国人的生活情况的,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处于一种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的困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物品几乎都是计划的,从粮食到布匹,无一不是计划分配,各种计划票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作者一上来就写道,邻居会计的女儿告诉她,镇上的供销社来了布匹,而那时正在时兴咖啡色咔叽布,他的母亲给了她五尺布票,五元钱,她们结伴去镇上的供销社去买布匹,而县城供销社的拥挤情况,作者用看似简单的一笔代过,但是,我觉得这种简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是震撼的,作者写道:我们起得很早,怕去晚了买不上布。买布的细节全忘了,印象中是要了命的拥挤,我和王会计的女儿裹在人山人海里。周围全都是穿着肮脏棉袄棉裤的人。有人踩住我的脚,我就用劲腿,被推的人也毫无感觉。所有的人都扑向卖布的柜台。到中午,布卖光了。

 

这不过是我们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中的一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除去买布匹是这样,买年的冬天的买地瓜,天不亮就去排队,等拉地瓜的车来了以后,几乎像是要抢一般的去抬拉装着地瓜的麻袋,地瓜是那些计划粮食定量不足家庭的唯一补充,而地瓜的数量是有限的,这种抢购的疯狂,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

 

买到了自己喜爱的布匹,为了尽快的回到家中,她们冒着危险,从已经开始融化的冰河面上穿过,脚下传来冰层的断裂声音,这一切的描述都是在体现那个极度艰苦岁月,与物质相比,似乎生命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这是作者特意用的这种表现手法,来形容那个时代的特征。

 

作者截取的第二个画面,题为“1971年秋天,被狗咬了半边脸的孩子”,这是作者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场景,在她回村子里的路上,听到了远处的哭声,她走过去看,发现很多人站在那里,在人群中一位妇女正在哀天嚎地的哭喊着,凑上去看地上坐着一个满脸是血的孩子,听别人是被自己家狗给咬的,为什么这样?孩子的母亲给了孩子一块馒头,孩子拿在手里,被自己家养的狗看见,狗想去夺孩子手里的馒头,孩子着急之下,将馒头一口衔在了嘴里,狗也急了,咬了孩子的脸。

 

乡亲们劝孩子的母亲赶紧到城镇的医院里为孩子看病,可是在农村的地方,那能有进城镇的方便条件,乡亲们只好自发组织起来,在乡间公路上拦截汽车,终于拦截到一辆已经人满为患的长途客车,在众乡亲们的再三请求下,公交成司机不得不做出让步,将孩子从汽车的车窗上,抬了进去,汽车慢慢悠悠开走了。

 

这段情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困情况,贫穷到狗都不认自家人的地步,用这种比喻来印证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作者的绝妙之处,看似一个普通的故事,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出的东西,远远不仅仅是一个事件,而是那段历史的真实。

 

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些故事中,在随后的几个截取画面中,更形象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农村里的那种现状,我想起了梵·高笔下的那些矿工的形象,我知道历史可以用这种表现方式去书写和表达。更多的细节我希望读者自己去阅读和感受,一句话,作者用看似平淡的手法在描述,而它折射出来的东西,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