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三十)
(2010-11-27 07:01: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这是一个周日,原定与掌柜的到医院去看望病人,岂不知前一天自己挥汗如雨后没注意,有点着凉,嗓子不好受,觉得是感冒的前兆,跟掌柜的请假,要求留在家中“静养”,得到恩准,知道我跟着去也是无奈之举,看的那个人对我根本没感觉,例行公事的探望,说不定会引起人家的反感,算作自己有趣得回避。
家里面已经长时间是两个人的世界了,假如掌柜的上班,或有其它事情外出以后,家里面就成为了一人世界,我想这就是我们进入老年社会,所要面临的这种景象。其实我不怕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面,毕竟有自己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干,当然不是家务劳动,家里面的家务事情,自己已经完全交给了掌柜的来操持,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事情。
过去与朋友交往,多半是在家里面,为了面子的问题,必须把家里面打扫得让人进得来门,给人一种利索的印象,其实,自己知道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是自己免不了这个俗,当然掌柜的更免不了这些,家里面干净利落,好像是能说明主人的勤快,其实斗大点地方,根本不需要你刻意的去收拾。
记得自己早先曾经去朋友的家中,即便他再三的阻拦我,不想让我到他的家中,但是年轻时的我似乎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朋友见我如此的执著,便带着我到了他的家中,一间不大的房子,吊铺上面是他的学习休息的空间,底下便是他父母的空间,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倒是在他的狭小空间里找到了一种感觉,空间狭小学习起来更方便。特别是看到他堆积在床上的书籍,让我想起了一位领导人的床头,我不知为何非常的羡慕,其实我知道自己不能躺着看书,一直以来自己看书的姿势始终是“端端正正”的坐姿。
后来自己的家,成为了他们经常来聚会的地方,毕竟那时我的经济条件,与之相比算是“富裕”户,毕竟这是属于自己的房子,已经离开了家长的监护,这样他们可以玩到很晚,也不会影响家人,时而也会在这里蹭顿家常便饭吃,现在觉得吃顿饭不在话下,可是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到别人家做客,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大家肚皮都空得很,能在别人那里吃点带油水的东西,那种美是发自心里面的。很遗憾经常在这里蹭饭吃的那位朋友,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现在已经不存在到家里面去的问题了,家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私人生活的空间,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个性的社会里,交往已经从家里面,移到公众场合里了,多半是在酒场,或其他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样,家变得越来越神秘,成为了绝对封闭的私人空间,也许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吧?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可以有许许多多个选择,在家里面一样,你可以选择呆在电视机前,去寻找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将近一百个电视频道,可以让你一整天的呆在那里,满足你的新奇,但这绝对不是我的选择,电视固然能帮助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世界,但是,自己总感觉谁沉迷到电视里面,谁就会成为被“操动”的工具,重了电视制作人的“奸计”。
当然,家务劳动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将你自己生活的狭小空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让自己心里得到一种宽慰,这也不是我的最佳选择,就像我特别害怕到那些一尘不染的朋友家中去一样,总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将他们的劳动成果破坏了一样,总感觉他们用一种不一样的目光在看待你,一尘不染在我的感觉中就是拒人千里。
自己总觉得家是一个蜗居的地方,怎么舒适怎么来,而不是怎么卫生怎么来,家视为人的休息而营造的场合,关键是能否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躺在那里是否能按然而睡,家里面收拾得在利索,倒在床上闭上眼睛,利索的感觉只留在心里面,在我看说的过去足以,没必要将自己的住所变成五星级饭店的标准。
自己在家中更希望有一种慵懒的感觉,你刻意随心所欲地在属于你的空间里漫步,沏上一壶香茗,坐在属于自己的写字台前,喝这香茗,看着窗外的景色,想着自己的事情。也可以随手翻阅放置在身边的书籍,无须去深入地分析,跟着作者的笔触云游,陶醉在他们编织的动人故事之中。
家,就是一个让你彻底放松的地方,你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取舍,也正因为你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你才不会去顾及什么我们通常说的社会责任,此时此刻的你只需对自己负责任,累了躺着,延续你的美梦,醒了坐着,想着自己美好的事情,当然你想在家里面表现一下,施展你的厨艺,那才是家里面掌柜最想得到的东西,问题是你是否高兴这样去做,而此时的我正在胡思乱想着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