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一百二十九)
(2010-11-25 04:56: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这是我早先写的一篇文章,本应是对“诗探索”青岛分站,其中的诗人作品给与点评,但是自己始终感觉无处下手,青岛站站长高建刚曾几次询问过评论文章的事情,自己一直以种种理由给搪塞过去,到现在也感觉自己就目前自己的感觉和水平,对那些大家的作品无法去评论,而下面的文字,是前些日子随意些的一点点自己的感受,算作是自己对建刚仁兄对我期望的一种歉意吧,随后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拜读青岛诗人们的作品,用自己粗浅的感受去写出自己的感受。
小城某报纸刊登消息,题目为《诗歌从青岛开始》,写道:“昨日下午5时,‘梦这里开始———青岛文学杂志社熟期讲习班作品暨《诗探索》青岛分站诗人作品朗读会在闽江二路博雅画廊举行,本土诗人谢颐诚、张毅、邵竹筠、高伟等以及暑期讲习班的学员共数十人参加了朗诵会。近年来,随着高伟、陈亮、韩宗宝、徐莹等岛城诗人在全国诗坛的声名鹤起,岛城诗歌界也逐渐活跃起来,在昨天的诗歌朗诵会上,两名来自青岛文学杂志社暑期班的中学生学员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他们的作品还带着青涩,他们朗读的声音稍微稚嫩,但他们对诗歌的执著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诗探索》青岛分站的十位使人邵竹君、张毅、高伟、韩佳川、高建刚、刘涛、李进、王宏侠、蒋红霞也纷纷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正如张毅所说:‘希望诗歌能从青岛这个城市开始,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很惭愧,自己成为了《诗探索》青岛分站成员之一,但自己确实不是诗人,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个“关注者”,我自己知道参加进来需要我选择的角色,把我对这些优秀诗人的作品,用自己的理解推介给他人,我更是清楚地知道几位诗人的成就和地位,已经在小城的文化圈里得以公认,而且他们近年来作品,充分表现出他们特有诗的灵性,同时也预示他们的未来的诗歌发展潜力和影响力不可估量,例如高伟、张毅、邵竹君和高建刚等诗人,他们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深度,艺术表达精准,已步入创作的黄金期。
自己知道每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被感染和熏陶的过程,虽然自己在几十年前,也曾经在诗歌方面有所偏爱,阅读了一些诗人的作品,也似乎学者他们的“技法”,照着葫芦画瓢,模仿过一些诗人的手法,写过一点点东西,但是,后来知道自己的灵性和自己浅薄的知识结构,局限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再加上世俗功力思想的左右,很难有所突破,自己调转方向,跻身于体制内,在繁杂的社会事务中,虚度了许许多多的时光,到现在看到后起之秀成为了栋梁,除去为他们高兴之外,也对自己的“堕落”感到愧疚。
《诗探索》成立后的第几次活动我都参加了,并认真聆听了各位诗人的朗读,让我深受激动,似乎唤醒了我久违对诗歌的那种情愫,其实诗歌并不神秘,诗歌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思想感情的文字再现的艺术,是激起以直接的快乐为结果的内心的激荡情绪,人们对诗歌的热爱也在于此。诗歌同样也是诗人心灵对外物的一种感知,是用凝练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方式。
自己再一次置身诗歌艺术的氛围,欣赏着那些自己非常熟悉诗人的作品,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我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从血液里迸发出来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诗句充满了情感和爱,充满了对艺术的那种不懈追求。每一首诗你都能从中感受到他们为我们打开的那扇窗户,所展示给我们的景致,在那里你体味生活美好,感知生活的真谛。,
诗,是一件精雕细做的工艺品,它展示给外人那巧夺天工,晶莹剔透,都是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诗人就是承担制作这些精品的工匠,他们用思想的睿智,用语言的精准,用火一般的热情,制作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佳作。
诗,同样也是一件看似平常的文字,但是它所包容的内涵,它所代表的历史深远,它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的璀璨光芒,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像诗歌所呈现出来的那样,思想的深邃,内涵的深厚,在埋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与语言之中。就想在世人的脸上看不到这些一样,它根植于诗人的骨髓之中。
诗,是一个最优美的音符,即使非常的短小,却能在你心中长久的存留,因为它是生命脉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诗的语言凝炼源于此,诗又像是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它融入了生活的全部,激发我们的情感,让所有能理解的人共享。
缪约托里在他的《论意大利诗的完善》一书中说过:“诗本来是通过理解而产生愉快的,其中确有一种属于听觉的美的因素,即诗律的和谐与音乐性。但是这种美不过是表面的装饰,对美的诗固然也必要,但诗的真正的内在的美并不在此。凭它的和婉去怡悦和感动人的理解力的那种美只是真理所焕发的光辉。这种光辉只要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凭它的和婉,逐出我们的无知,就会在我们心里引起一种美妙的快感,一种深衷感谢的情绪。”这也许就是人们对诗歌的那种挚爱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