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79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二十八)

(2010-11-21 00:4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闲侃

朋友来电话,让我到小院子,他说的那个小院子是坐落在老城区里面的一个僻静的院子,院子里的主人抓住了商机,在属于自己的院子,搭起了大棚,开设了露天酒馆,服务对象就是那些工薪阶层的喝酒爱好者,以及那些尚未出名的“愤青”,其中就有像我朋友这样的“玩世不恭”的人,一句话,那个院子就像是一个小世界,里面每天发生的故事,可以用精彩来形容,虽然表现形式有点雷同,但是心情的不一样,营造出来的气氛也就自然不一样,你想让这样的院子变得高雅,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聚餐,包括这样的院子,给人一种压抑感觉,其实,也不是说院子小,人太多的原因,而是自己喜欢清静,一大堆人的聚集有一种“不适应”,特别是酒过七旬之后,他们的肆无忌惮,真的有损“文化人”的形象,即便是司空见惯,心里面也觉得这样无法接受。

 

记得第一次被带到那里是杜帝老师,感觉他是小城各个圈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在那里见到了很多,尚未被主流媒体承认的文化人(它们对主流媒体的承认与不承认不屑一顾,好像是他们已经自己认同了自己),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生活在一种“临界”的状态中,这一点也是我为他们捏把汗的地方,没有正式的职业,只有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的那颗炙热的心,到头来自然面对的就是两难处境,艺术与生存的相互关系。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一醉解千愁”,在这里经常来的那些文人墨客,感觉都是在这里找到自己麻醉的感觉,大家同在一个生活标准线上,谁有了点“闲钱”,谁就成为了施舍大家的“菩萨”,就这样每天的聚集,成为了那个小院子赖以维持的保障,不过那里的饭菜价格确实感觉是小城最便宜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这些“生活边缘人”的一种有意而为。

 

并不是我拥有才说了这些,确实在这里聚集的更多的人,在我看来都是“神活”,在这你你看不到你认为应该是愁眉苦脸的样子,在酒精的作用下,显得每个人都是悠哉游哉,真不知道他们生活的基础建立在那个方面。记得那次我已经进入了醉酒状况,稀里糊涂又跟着杜帝到那里,在那里自己没有说话,而是用自己喝酒的傻劲,来证明自己的诚信。

 

后来自己知道,那里是我们小城里的另一个文化圈子的聚集地,一大帮子文人墨客都会在那里“不约而同”,在夏日的三更半夜这里的气氛越来越变得浓烈,给人的感觉是文人大聚会的时间,至于他们谈论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是为了那个热闹气氛,据说也有因观点不同,而借酒劲大打出手的,他们同样地视为这种行为是“酒后行为艺术”,我是绝不认同这些。

 

我曾经问朋友:“为何喜欢这个院子?”,朋友回答得直白:“通透,有身临自然的感觉。”在我看着纯是一种遐想,真正吸引他们的是物美价廉,在一般的饭店点上几个小菜,喝上几扎啤酒,动辄就要近百元钱,而在这里几十元就可以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自然成为了囊中羞涩艺术家的“天堂”。

 

到那里不要为眼前的景象而感到吃惊,清一色的光大膀子,清一色的秃头,感觉像是黑社会聚会一般,邻桌的那几位,膀大腰圆,脖子上又带了根很粗的黄金项链,让人想起港台片子里面的黑社会成员的装束,但这不是香港,却是我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也不是模仿,而是审美价值的一种认定。

 

朋友引荐给我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士,是一位尚未出名的诗人,同样是顽强,且兴高采烈地活着,他红着脸朝我起身,微笑着伸出他的手,我们握手的那个霎那间,我感觉到了这个人松软的皮肤,知道这是养尊处优型的人物,倒还好,他的谦逊和他谈话的角度,让我觉得这个人不虚伪,虽然没有看过他的诗作,相信这种认识严谨的。

 

另外一个人,听朋友介绍是湖北过来的“垃圾派”诗人,二十四岁,脸上写着年轻而稚气,但是他自认为他的内心已经是“饱经风霜”,早已经成熟了,他自己侃侃而谈,介绍自己通过写作,通过尝试性地绘画,已经能够解决生活所需,他与我朋友一个腔调,没有过高的要求,有一张床可以躺下,每天有四瓶啤酒下肚,足以。

 

至于他们是不是就是这样地的要求,我不想去考究,反正我是不敢像他们这样去生活,我只知道:“锅里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哎,小院子让一些人飘飘然也,这不是我需要的风格,自己只好选择离开,朋友光着膀子送到院子门口,回头看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