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二十七)
(2010-11-20 03:26: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每个人都会有一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无论是离岗待退,还是符合退休年龄,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谁也不可逆。虽然有一些干部到了一定的位置,可以比其他人多干一定的时间,但最终也是要离开他心爱的岗位。
也许她自己心里非常的有数,知道离开的日子不是很长了,虽然自己依然有继续干下去的那份渴望,但是,免去职务之后的情况,她似乎还没有真正的考虑到这些,她依然在领导岗位上的角度思考自己,有什么办法,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似乎别人称谓你的职位,就是一个“特权”。
从现在开始起,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干部离开自己的岗位,让那些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自己倒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就像流水一样,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有流动性,俗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许这也是制定到点下来的干部政策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离开,对我们还没有“倒计时”进入读秒阶段的人来说,感受并没有那样的深刻,自己在揣摩着到时候的自己会是怎样?一位小兄弟告诉我,他们的领导想跟上面的主管领导说一声,不离开岗位,可以让他干点别的。我真想不通,这是为何?真的是把工作当成了自己一生中不能少的事情吗?现在还会有这样高的境界的干部吗?
其实,这些人的想法并不复杂,他们平时里也没什么嗜好,既不愿意看书,也不愿意有点自己的业余爱好,一句话:缺乏生活情趣,除去上级组织给他的一个小小职位,让他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外,其他的都没有兴趣,一旦退下来回到家中,自然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这种失落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及生命,我把这种心理是为“主人综合症”,纯属心里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什么工作离开你不行?既不是科学家,又没有一技之长,我们掌握的那点管理经验,无非是自己看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现在年轻人的闯劲和想法,未必比你的那些经验就差,我始终保持着这种观念,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思维模式和思想的跳跃性,即僵化,又呆板,充实年轻力量,来带鲜活思想或新的理念是一种必需。
为何我一直这样地去说,因为我知道在我身边看到的这些哀怨、失落的人,都曾经是一些七八品的芝麻官,他们依然留恋着自己当政时期的那些“风光时刻”,他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别人对你的认知程度,在我们这样的单位里做事,不能说是所有人都胜任,最起码胜任这项工作,不是一件十分难得事情,后继有人决计不是假话。
我以前单位里面就有这样的人,一个一直在劳动一线的老职工退休时,在欢送他的宴会上,她含着泪诉说自己的感受,她说是对自己对工作的难舍难分,原于在单位几十年工作的一种感情,原自于朝夕相处身边人的一种情感,唯独没说的是对领导和职位的留恋,她不知道职位和利益一种内在的“隐秘”关系,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她对自己的劳动,被领导认可,而感到兴奋,这才是劳动者的情愫,这种情感的迸发是真挚和质朴的,当然也是感人的。
而我也看了,我们曾经单位里的领导下来以后的表现,连楼梯口都不愿意走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他已经不再是管理干部了,失去了“呼风唤雨”的权利,失去了那些溜须拍马人的恭维,内心的虚荣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这些人都受组织培养几十年,到头来却表现出这样一种胸怀,可见他们曾经向那面旗帜宣誓的那些宣言,都是在那里装腔作势。
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就像是一个人从出生,就面对着死亡一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在你参加工作的同时,你就要思考这些问题,人不离开自己的职位,就像是一个人总也不死一样的可怕,事物是循环的,就像早晨起来的太阳,就像夕阳下山时的那一抹彩虹,没有这种自然过渡,我们的生活就会一团糟。
当然,离开不意味着自己的消失,你可以去追寻适合你的新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便你可能感觉到一时的不适应,那不要紧,记住人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看到大树上曾经的叶茂枝繁,随着季节的变化,它还会变得枯枝败叶,知道这既是它的真实,也是它的假象,这不过是自然界里面的一种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