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号拼贴出来的昨天和今天───读王音《青岛符号》
(2010-07-19 07:2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如果没记错的话,王音的第一本书《青岛符号》的出版发行是两年前的这个季节,自己饶有兴致的看了这位浪迹在我们小城不同角落的文化人的足迹和笔墨,也跟据自己对他的审视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文字,在不了解作者生活背景的大前提下,竟然凭空想象地说了那么多的感慨,现在看来确实有点突兀。
当这本《青岛符号》(续集)出版之后举行的签赠仪式,是在今年一个非常敏感日子里的晚上,那个被作家杜帝称为“大院子”的地方,在那里自己依稀记得到了不少我们小城的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不胜酒力的我,确实无法与“酒中豪杰”的王音及他们的兄弟们相提并论,推杯问盏一圈敬下来,自己已经是飘飘然也,带着王音签赠的新书,早早地离开了。
拿回书的几天以后,自己翻阅了这本以图片为主线,以文字为辅助的《青岛符号》(续集),我不知道为何在翻阅完了这本书之后,从脑海中挑出来的一个感觉,那就是拼图,作家王音用他掌握的若干不同的文化符号,看似散乱地推放在那里,但是你沿着作者提供的“线路图”,你会发现这些散乱的符号拼图,实际上拼贴出了我们居住城市的昨天与今天,文字的符号,图片的符号,作者脑海里流露出的思想符号,都成为拼贴出我们这个城市全貌的一种“智力游戏”。
“文字的符号”在这部书里面没有占很大的比重,更多的文字成为了“图片符号”的注释,但是我们通过他那些“简约之”的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作者对我们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的思考角度,以及他对我们这个城市的深刻理解。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定位,以及他对我们这个居住的城市喜爱、留恋,和对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所表示出来的愤懑与无奈,一句话,是一个文人和艺术家的良心的体现。
这本书的代序,作者就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观点向读者阐明,他喜欢曾经彰显市井百姓生活的青岛,喜欢真正代表青岛历史昨天的那个青岛,一个残存德国占领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风貌和公共设施的青岛,而不是现代鳞次栉比,如同水泥森林般的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的青岛。看到这里我自然想到了,作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将自己的视角点放在我们生活的细处,放在我们百姓生活的最根本的地方,这才是一个作家应具备的良心。
这倒让我想起刚刚不久由作者王音及一些居住在我们小城里面的人文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作家在我们小城的旧城改造工地上举办的题为“废墟上的青岛”演唱会,这就是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迅速消失所表示出的愤懑和抗议,我们曾经记忆中的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的残存,随着管理者的“新观念”而不带任何情感的抹掉,让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有了历史的厚重。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城市管理者的这种麻木不仁,现代化城市风貌体现了他们的政绩,当然更深层次的那种需要,也只有那些当事人自己明白。文化遗迹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价值,他们不知道这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不能断的脉络,他们的观念铸就了这是一个城市的悲哀,作者的直白表述充分体现了这些。
“图片符号”我们从作者采集的那些百姓的众生相的照片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曾经的青岛,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青岛,一个简单而又带着历史厚重的青岛,一个真正属于市民的青岛,作者将老照片与新拍摄的照片,打破时间的观念,将它们有序和无序的排列在一起,刻意形成他们的那种今非昔比的夸张力。
我无法判定这是不是作者的一种怀旧情结,但是,通过作者将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或写实,或夸张,或带着自己对城市中曾经发生的事件的反思和感慨,从自己熟悉的角落开始一一展现,图片特有的直观和艺术效果,构成了表现我们城市曾经风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作者拍摄的角度,和图片的选择,放在了百姓生活的细处,放在了代表我们城市的细小的环节上,例如尚存的老马路、尚存的井盖、尚存的老建筑,包括那提着啤酒袋子的身影和用铁链捆绑住的啤酒桶,这些遗存无不渗透着一种历史的美,一种简约和质朴的美。
随意的翻阅这些照片,其中很多是自己熟悉并遗忘的角落,当然也有的已经是成为了脑海中永远的回忆,作为这个城市的“有心人”的王音,始终把这个城市与自己紧密地连在一起,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一直在写青岛的另一面,就是我熟悉的天天在的有人情味的民间青岛。”其实在我看这本续集是他一直在拍青岛的另一面,他用照片这种美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而他内心里想要达到的目的就像是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讲到的那样: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却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作用。也许作者正是带着这种哲学的思考。
“思想符号”就是作者通过图片和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观念和态度,直白地表达了自己观点,我不想在这里用更多的文字去解读,是与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每一个读者对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与作者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我看来作者通过这些符号,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留住这些历史的符号,文化的符号,人文的符号,这些符号是我们城市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桑塔亚那在他的《理性生活》一书中曾经写道:“艺术的对象是生活,是自然形态的生活。但是,艺术的功能是使生活更美好,一个艺术家可能发现现实生活落入不谐和、混乱不堪的境地,这种不谐和与混乱的深度并不是他特别关注的问题;他关心的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经验。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越野蛮,他所要做的工作越严厉和激烈。”我感觉这也是王音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和他坚守的一种态度。
在这本书的后记上,我看到在致意的名单里面有我的名字,自己感到惭愧,作为一个自由艺术家和作家的王音,我几乎没有为他做一点实质性的帮助,确得到他如此的褒奖,实在觉得授之有愧,作为他的朋友,一个被招安的人,能够在我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翻阅作者赠阅的这样一本诠释我们城市昨天、今天的书籍,也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了,希望能看到王音仁兄更多更优美的文字,更多更生动的图片,在这里再次向王音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