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公演咱公评(之七)
(2010-06-16 05:1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评影论 |
迫于生存的无奈选择───看胡杰导演拍摄的纪实片《远山》有感
记得自己工作以后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远山的呼唤》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高仓健演的一部片子,这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片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自己也没有忘记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但是当我在看完胡杰导演拍摄的纪实片《圆明园艺术家》以后,在深感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无奈而大发感慨的时候,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另一个题目《远山》,画面上白雪覆盖着群山峻岭,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呈献给我们一幅秀丽的景色,自己自然与曾经看过的那部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联想到一起,无非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绝然不同的场面,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自己认真地坐在那里看着,到后来自己知道这部片子同样是一部真实反映我们现实现状的一种沉重的纪实片子,他向观众展示了在我国的偏远贫困地区的煤矿工人的现状,导演用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在大西北的某一个山区里面,一群在小煤窑里面以挖煤为生的矿工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生存环境之恶劣,他们面对自己生存现状的无奈,都构成了一幅与现代发达城市的最强烈的对比,我想是这部片子能够在国外获奖,与真实反映两极分化不无关系。随着这部片子的深入自己的心情也越发沉重起来,同样让我观看以后难以忘怀。
那些属于当地村镇里的小煤窑,没有任何安全防范设备,在一个狭小的巷洞里,煤炭完全靠矿工们背在身上的筐篓往外背,镜头在巷洞口处拍摄,表现矿工没出矿洞时的情景,你看到的是满脸黢黑的矿工们,听到的是他们吃力的喘气的声音,他们身着单薄的衣服,与外面冰天雪地里的情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的艰难与现实的残酷无情,表现了迫于生存的无奈。
导演跟随着他们劳动和生活的场景拍摄,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些生活在极度艰苦环境下的生存状况,那最具有震撼力的那一张张黢黑的脸庞,表现出的那种惆怅与迷茫,都像一幅幅雕塑铭刻在心灵的深处,在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已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现代社会里的时候,我们假如不是通过这样的片子,永远不会感受到我们的发展与我们现实的现状有着多么大的差距,即便这部片子拍摄与本世纪初期,我相信这种地域上存在的经济差距,也会一直延续下去,大多数人依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镜头停留在那狭小的巷洞里,煤油灯闪动着火光,矿工只身蹲在犹如猫耳洞一般的矿井内刨挖着煤炭,之后镜头又转到了那狭小的出井口的巷洞上,将近七十度的斜坡,只能容下一个人往外背的洞口,矿工们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外背者,他们的报酬完全依靠他们背负的多少来决定。
在矿工们休息的时候,导演不时地询问他们问题,例如:为何要从事这样的工作?他们的答复极为简单,也十分的实在,“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的上学学费,为了讨一个媳妇”,当问及从事这样工作的危险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奈,导演用他们那迷茫的表情和不停的吸烟来体现。
随着镜头的转换,我们跟着导演走进了这些被当地人称之为“窑猫子”的矿工生活的现场,黢黑的脸庞成为了矿工们最显著的特点,上班还是下班他们都是一样,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工作现状一样清贫艰苦,但是他们却有滋有味的生活着,白色的瓷碗与粗糙黑色的大手,黢黑的脸庞与洁白的牙齿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夜色降临,这些矿工们来到乡亲们的屋里面,家长里短,欢声笑语的时候,在他们临睡前的那个当空,矿工们吹起了自己的竖笛,你突然感受到那生活的场景,那优美的曲调,不再是凄婉和哀怨,而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憧憬,他们的脸和手是黑的,但那颗跳动的心却是鲜红、炙热的,他们像绽放在高山峻岭上的雪莲花。
在观看的同时,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夏榆的那部《白天遇见黑暗》散文集中对矿工的描述,感觉夏榆笔下的矿工与导演胡杰所展示给我们的矿工又有着区别,夏榆笔下的矿工是国有煤矿里的工人,与这些村镇小煤窑中的矿工还是根本性的不同,我认为这是生活在最低层矿工的代表,导演很好的予以了展现。当然,在导演的表现手法上,我觉得导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所住的那部《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影响,在表现矿工的手法上与之非常的相像,也许这是一个巧合。但是通过这部影片的反映出了矿工们的艰苦生活,倒是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梵高当时在矿区所经历的那些磨难,对这样一位艺术家曾经的付出更加的敬畏。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小煤窑矿工生活的纪实片子,拍得真实、拍的震撼,至于将这部片子命名为《远山》我想这也许在告诉我们,在我们实现的远方,依然存在着我们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不要遗忘偏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