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帝的博客上看到他转载国内某位“大腕”的评论文章,说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电影都是烂片,不值一看,即便去看是在浪费时间,说实话不敢与之苟同。就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位中国文学“权威”人物说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泛泛之作,不值一看”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到底他们心里怎样去想的不得而知,但自己总有一种感觉,他们是在那里信口开河。
且不说作品或电影如何,发行量和票房收入是一个硬性的数字,证明了百姓的参与程度,那些“大家”说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低俗和不值一提,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这好像是在说百姓接受的文化并不是文化,而是每天在精神的垃圾堆里生存,我觉得这样的讲法有点过。毕竟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不一样,所以他们在选择上有了绝然不同的喜好,这种喜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样一来也就造就了不同写法作家的市场。
也许说那些所谓的大家所指的低俗或无意义是从他们的审美标准去说得自己的感受,他们觉得自己的审美情趣远远高于百姓,他们是经典作品的代言人,但是我们从他们的文字中也看不到他们的水准和内涵好到哪去,更何况现在的百姓选择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认为的佳作可能更多的人看不下去,就像看书籍的读者笑话看杂志的读者一样,其实价值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的生活方式与百姓别无二致,对图书和影片的要求也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去走,很像自己的胃口,时而觉得鸡鸭鱼肉有着诱惑,时而感觉清淡是自己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总是在不同的味觉里感受生活的甜美。被公认的大家的作品自己也读,文学新生代的作品同样也读,自己总能在他们的作品里找到一些自己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都说开卷有益吗。
更何况这也是一个作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怎能随意地把这些作家的东西一概否定,我认为全部否定就是偏颇。每一个人选择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话题,不要以为读了几本“高质量”的书籍,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比其他人高出那去,很可能自己的理解与作家大相径庭,但自己还不知道。
我这个人是吃“杂粮”的主,什么样的书籍和影片可能都回去看,自己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己没感觉的书籍和影片,索性哪怕是开了一个头,也会放下。自己知道一个是现阶段自己对这方面的体裁不感兴趣,第二个是心情尚未调整到适合看这种题材的时候,第三个可能自己的理解水平还不具备,放下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不喜欢的作品硬着头皮去看只能适得其反,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是对作家的不尊重,因为你的心情破坏了对作家的感觉,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用自己坏的情绪去对待,实为不公。
记得自己在年轻时候,跟着自己的老师学习,老师推荐的很多作品都是公认大家的代表作品,自己看的是有滋有味,一度对周围人看的那些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嗤之以鼻,到现在来想这就是犯了那些张大嘴说话不负责任人的同样毛病,装大腕,其实自己肤浅的很,原因就是不自量力。管别人看什么干什么?你看自己的书,找自己的感受足以。到现在大家的书也看,未名作家的书同样也看,大片也看,小制作影片同样也乐不思蜀。更何况那一位大家不都是从未名开始。
看书和看影片与一个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关,随着他的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他对自己曾经的审美情趣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我自己觉得这些年里自己不间断地在欣赏着一些影片和书籍,发现自己的情趣和审美就有很大的变化,学会通融很多东西,学习和理解也不再最初的感觉层面上,过去是被故事和文字吸引,现在是被情节和它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你了解了作家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即便这样的观念是否和你自己的心意都无所谓,正应了那句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自己觉得一个人只要愿意去翻阅,去关注,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我们的翻阅和观看不仅仅是作家赖以生存的方式得以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