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就是不弃不离---观国产故事片《车票》有感

(2010-01-10 00:23:44)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评影论

    这是一部新近完成的影片,故事简介是这样写的:“一张车票,联系了三位父母对子女生命的抉择,为爱而牺牲的伟大。改编自台湾著名作家李家统同名短篇小说《车票》,是导演张之亮继《墨攻》后,再一次呼唤观众对生命的价值,父母对子女的爱的一种反思。曾雨桐自少便被母亲遗弃于修道院,被修女曾嬷嬷养育成人。多年后,对母亲永远不能原谅的雨桐,意外地受到了嬷嬷交给的一张过期车票,在好友志轩的鼓励下,毅然踏上了寻根之路,解开母亲抛弃自己的真相。”

    讲实话这部片子拍得确实一般,假如没有最后导演刻意埋伏了曾雨桐知道她母亲自从将她放到了哪里以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她的关爱,将曾雨桐之前的那种怨恨变成了感人的情节,我认为这部片子就是一个艺术上的失败。其实,我倒是觉得既然这部片子是台湾作家的一部作品,应当在台湾进行实景拍摄,让社会背景符合现代社会的真实。把一个本不应该发生在大陆的故事情节放在这里有点让人无法相信。

    当然,我不否认导演或者是作者并没有把故事情节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线来表达,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向所有的观众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告诉所有的人:爱就是不弃不离,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在影片的的每一个情节上都在表现着这样一个主题。

    影片一上来就演了大学毕业在电视台工作的曾雨桐,正在采访一个患有先天疾病的母亲,本来他们是不应该生育的,但是对孩子的渴望,对他们家庭的那种最美满的期望,她不顾一切地怀上了这样一个孩子,身为记者的曾雨桐叶正因为自己知道是被遗弃的孩子,她永远不能理解既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为何还一定要这样一个孩子,她的采访也是从这种角度出发的,引起了家属的不配合和抵触。

    也就在这时她接到了男朋友志轩打给她的电话,告诉她她的养母病得很厉害让他尽快赶回来,她坐上了当日的航班返回了远在云南的家乡,在路途上她回忆自己童年时光的情景,她的被抱养,她上学期间的事情,用不同的场景来烘托她的养母对她的那种恩情。回到养母的身边,养母在她临终前再一次地把曾雨桐的身世情况交代给她,并从她的包袱里拿出两张车票,告诉女儿这可能是唯一能找到自己亲生母亲的证据。

    养母走了,处理完后事以后,在曾雨桐男朋友的动员下,一起陪着去寻找她的出生地,去寻找她的亲人,虽然曾雨桐不太愿意去,但是毕竟他现在唯一的亲人已经不在了,这个谜团的最终解开,对于她来说也算是对养母有一个交待,正是带着这种心情与自己的男友一起上路了。而她的男友、同样是她的老乡,同样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志轩小的时候她的父母为了给她的奶奶过生日,结果发生车祸不幸去世了,随后的若干年里,他一直跟着奶奶过日子,同样在他的心里也有着阴影。

    曾雨桐的家乡是位于我国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当地派出所同志的帮助下,给他圈定了三家人,让他们自己去找,第一家人绝不承认自己遗弃孩子的事情,一口咬定孩子发烧死了。之后他们又找到第二家,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他们的下落,但是到了他们家中发现一是人去楼空,村长告诉他们曾雨桐的父亲因酗酒很早就死了,只留下他老伴,经常在学校打工,让他们到学校去找一下,在学校他们找到了校长,校长把曾雨桐母亲遗留下来的义务交给了曾雨桐,也就是再翻看这些遗物时,细心的曾雨桐发现了这些年里自己的母亲几乎每年都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她,不仅如此,当她考进了北京的某一所大学时,她母亲在她毕业的那天同样是如期而知,但是也就是从那时起,在她母亲留下来的车票中没有了返程的车票,她自己徒步走回了家乡。母爱就在这种默默无闻中,在这种意外发现中升华,所有的爱都是默默无闻的,就像我们常说得那样“大爱无疆”。

    在这部片子里同时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在京城开出租车的师傅,他自己一个人带着患有封闭症的孩子,他对孩子的那种耐心和关爱,同样像母爱一样的伟大,那是最慈祥和最厚重的父爱,同样也在传递着不弃不离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三个不同背景家庭中发生的故事,传递着一个声音那就是爱。 影片值得自己一看也许正是有了这一层呼唤人性至善闪光点,你才不会为生涩的表演而不堪忍受,一部片子能让观众理解到这一点,也算是一部达到预想效果的片子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