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干过一个单位的接待科长,哪个单位是接待全国各地的疗养人员,可以说来得这些人里面都在单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不然怎能让一个普通员工跑到风景名胜区一住将近两个月,不仅管吃管住,还能在那里游山玩水,这等好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都不属于平民百姓。
也正是与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必须有一定的“涵养”,接人待物要学会热情和机敏,决不能有任何让疗养员不满意的事情,当时任命干这差事的时候,单位一把手专门找我谈话,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是组织对你莫大的信任,无论如何不能让领导下“不来台”,只能比以前的那个科长干得更好。自己像鸡叨米一般的点头答应着,其实自己心里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福还是祸。几年下来总结一下勉强算作差强人意,这也算是烧了高香。
有了那段经历,自己再面对接待的事情,心里也就有了底,知道这里面的利害攸关的重要环节,觉得与客人之间的交往不能说是迎韧有余,最起码知道如何不失礼貌的去接触。正因为这样自己也成为了一些领导喜欢用的人。这年头难干的事情就包括像接待之类的工作,那句话,那件事没办好,直接影响兄弟城市的关系,直接代表着你所在城市的总体形象,不敢怠慢。
这不,又接到领导的指示,陪同革命老区的一位副厅级干部参观游览,连车带人全都由我负责,要求参观之后“便饭”送行,尺度自己掌握。
一大早便来到宾馆等候,待客人出来一看似层面熟,不敢轻易去探寻,迎笑脸致意,上车一同前往第一个景点,这位风度翩翩的领导,其实我在两年以前就见过这个人,当时他在那个城市里刚刚上任,而一起陪我去的一行人中有一位他们上级部门的领导,他自然不敢不出面,也就是在那次我记住了他。
但是领导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心里面记,更多的人和事情如烟云而过似的忘掉,这次见面感觉他已经忘得非常彻底,我发现两年时间没有见面,这位领导已经有了领导的派头了,从装束到谈话的口气给人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知道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当一个领导干部在一种特有的氛围之中,他会自然不自然的受到影响,变化也是在自己无意识中的变化。
陪同他来的一共有三个人,可以用众星捧月来形容那些随从人员的表现,一路上听着他们的那些肉麻的吹捧,自记知道领导感觉变化的因由出自那里了,当然自己也免不了这种媚俗,不是也假惺惺地跟着他们在那里表现出一种欢悦吗,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免不了俗,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这个人在他们的那一方土地上可以说成是“土地爷”了。
其实小城里的那个景点对于这样一个走南闯北的领导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还好他表现出来的随和让手下的人看得到是欢快,毕竟下属云游四方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的景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可以算作西洋景了,他们饶有兴致地看着,发现那位大领导却漫不经心。
第二个景点,那简直有些显摆了,他们那里的景点的出名程度远远高于小城的那个“山水一色”的地方,但是正因为这个景点是小城景点中的一个必去的地方,人家也只好入乡随俗了,在哪里我找了一个“野导游”,嘱咐她一定不能漫无边际的胡说,要讲正史,大领导发了话:“野史也要有”,我心里在想所有正史和野史都是编出来的故事。
走到聊斋故事中讲到的那个穿墙而过的故事地方时,我们驻足在那里听着导游的讲述,要想炼成穿墙而过的工夫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一辈子没做一件错事,没讲一句假话,这不是告诉人们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吗?大领导哈哈大笑起来,至于笑什么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是在笑天下可笑之事,例如导游讲的那个苛刻条件。
中午饭安排在一个生态园里面,这个创意不是我的想法,是上级领导有意识的安排,这倒让大领导有点兴奋,也许这是他第一次在这种环境下吃饭,他饶有兴致地在里面观看者,并称赞北方人确实聪明,岂不知这是从南方学来的做法。他们在四季如春的地方呆长了已经熟视无睹,突然间到这个“浓缩版”倒是有了兴致,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
餐厅的景色确实还可以,但是那里的饭菜质量不敢恭维,我们的那位驾驶员回到单位后飞快地往厕所里跑,后来他告诉我:“差一点拉在裤子里,中午吃的饺子馅都有味道了”我说:“为何不说出来?”他回答:“我看他们吃得很香,自己怀疑是否自己感觉有误”。这样想来,不知道大领导在返回家乡的路途中如何?相信革命老区的同志有一个健康的胃口,不过他们中午确实表现出超强的饭量,假如真的有问题,哎,真得不能怨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