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作家夏榆散文集《白天遇见黑暗》有感之十

(2009-11-18 06:09: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喜欢夏榆的作品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作者把目光投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人物上,感觉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像是在些我们的兄弟姐妹,有一种亲切感和感召力。我始终把自己与他们连在一起,都是社会中最普通的一分子。

    当然我也喜欢那些有思想有内涵,有震撼力的大作品,那些被誉为大家笔下的文字,在他们的作品里你会感觉到我们现实社会的凝练,始终在阐述着我们社会的共性与个性,感觉到他们站在我们历史的新高度上,审视着这个纷杂和变化的世界,提出他们的忠告。

    夏榆的这部散文集把视角点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用他的理解诠释了普通人的生活艰辛和对生活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艰难的生活中,他们没有因生活而畏惧,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希望,在不同的家庭里,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些小人物构成了我们现实社会的真实,他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就在如此,我是这样想的。

    《失踪的生活》是夏榆的散文集《白天遇见黑暗》中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也被“中国作家还乡史系列丛书中的散文卷被选入,也正是看了他的这篇篇幅不长,却给人震撼感受的作品以后,我开始关注这位作家,在当当网上将这部他的散文集收入自己的书架,在这之后列入了阅读计划之中。

    故事非常的简单,作者写了他只身来到北京以后,从东面的郊区搬到了西边靠近香山的西部郊区,在这里安居下了以后,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活。但是,唯一让他感觉不适应的是他的通信地址没有了,最初的通讯地址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按作者自己说的,自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作者这样地写道:“失去邮址对很多和我有关联的人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消失,我的父母、爱人、兄弟、朋友,他们无法找到我,我成了一个不在场的人,虽然我还在其中漂流,但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我当时很穷,没有呼机,没有手机,没有一个城市现代人所有的通讯手段的结果就是我跟外界彻底的隔绝。我就像一颗融入沙漠的沙粒,遗失在人群中了。在那样的状态人很容易照见自己捂住脆弱孤寂的本性。”

    由于没有通讯地址,所有的信函只能到很远的县政府的大门口去取,而县政府门口的信函就像是被遗弃的一样,不是放在县政府传达室的窗台上,就是对方在窗下的那个大框子里面,作者写道:“我找到的一个新邮址是海淀区西苑乡政府,有人告诉我这个地区所有的信件都集中在那儿。我步行走了两千米找到那个地方,我看到所谓的邮寄处其实是乡政府办公室的窗台。那个窗台蒙满灰尘,每天从邮局送来的信件都堆积在哪里。我还看到一个三尺见方的竹筐,那个竹筐里积满过期没有被取走的信。那些信件因为日久天长风吹日晒变得发脆发黄字迹消退。那些无法投递的信件让我想到它们的书写者以及它们要抵达的收信人的命运。这些人和我在城市街头看见的白领、地铁里卖唱的民间艺人、地下通道里的打工者相似,他们和我同出一种背景。”

    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作者发现了在这筐无法认领和寄出的信函中,有一张已经发黄的明信片映入了作者的眼帘,上面的字迹潦草,足以证明些明信片的人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上面写道:“姐姐,冬天来了,我这里很冷。盼你能寄来棉衣。千万千万。”这张明信片来自北京远郊的一个劳改营地。但是作者发现一两周的时间,那张明信片仍然没有人领走,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又多了一张字迹相同的明信片,上面写道:“姐:我病了,昨天发烧了,这里的天气更冷了,盼姐姐能寄棉衣给我。千万千万。”作者出于自己生活的感受,他非常地牵挂着张明信片的命运,作者写道:“我对那两封信的牵挂日益加剧,因为它的更加紧迫的呼求。但是我看到在一个星期之后,那两张明信片依旧夹在那些陈旧的信件里,它被尘埃所覆盖,字迹已经开始消褪,而信件的收发者依旧是那副困倦麻木的冷脸。………我终于想代替那个孩子去找他的姐姐,我想让那个孩子在寒冷、困境和罪中的呼求送达它的去处。”作者抄写了要寄达的地址,和那个叫周洁的人,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里,却得到了最不幸的消息,那里的人告诉他:“两周前周洁割腕自杀了”。

    故事到这里已经让我们为生活在社会最下层人们的悲惨生活经历而难过,而作者用文字的叙述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小人物的故事给了我们如此之大的震撼,这就是作者的高人之处。结尾之处,作者深情地写道:“我握着写有周洁名字和地址的字条,重新回到收信处,我看着那两张混杂在众多信件中开始发旧的明信片,我默念着写在上边的那个被寒冷被铁窗被罪所困的孩子的呼求。………我看到那个孩子的呼求是世间最绝望的呼求。”而此时我想起了高尔泰笔下的那些悲剧性人物的命运,我知道这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