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夏榆散文集《白天遇见黑暗》有感之七

(2009-11-12 06:5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小学同学》是夏榆在他的散文集里面的一篇,篇幅很小,但是看完了以后你会发现这是作者在反思人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那种恶,这也算是一种对小学同学的一种忏悔,实际上在我看来是良心发现,而这种发现却带有残酷的一面,用死来唤醒人的良知。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写了他小学的一位已经患上肺病的同学,其他同学嫌弃他的咳嗽和不停的吐痰,离他远远的,但是这个同学把作者视为自己的朋友,每天上学总是喊着他一起到学校,作者说假如没有人的话他感觉挺好,但是同学多了,他觉得与他在一起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同学歧视他,远离他,而他愿意成为大多数同学中的一员,在学生时代认为跟着多数人就是对的。所以这样下来,在其他同学羞辱他的时候,也参与对他的起哄、攻击和迫害,参与拍手和哄笑,作者写道:“我冷漠甚至残忍地看着他受伤害以后拿绝望的目光。”

    “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和判断力。那时我很清楚地看到一个群体对个体拥有的那种权威优势和主宰力量,看到个体在这种群体力量的威压之下的胆怯和软弱、自卑和无助。在学校,他像一只幼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作者在随后的分析中谈到了自己的感受,也算是自己进行的深刻剖析。

    但是这个病怏怏的孩子却在班里学习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也足以见得他的聪慧,这也成为了同学们嫉妒他从而进一步折磨他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这样,由于他身体的原因,经常请假,有的时候来不及请假就几天不来,让老师大为光火,也加入了羞辱他的行列,作者写道:

    “班主任老师那种无情很刻薄的口气指责他,那些语言的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这种时候他也不解释,垂着头发希黄面色苍白的脑袋,那细弱的脖子如同秋天枯萎的瓜秧。

    那时候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他。我们依附和顺从在一个群体的意志中,我们被训练得没有个人的意志,没有个人的情感,没有个人的立场,甚至没有爱,没有真诚。”

    老师批评他最凶的那天以后,这位同学再也没来上学,先是他的姐姐送来了假条,说他住院了,没过几天就传来了这位同学的死亡的消息。作者写道:“他死了,彻底地远离了我们。大家这才懂得流泪,在去他家看望他母亲的时候,面对他的遗像,面对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许多孩子都哭了。”

    看完这篇作品有说不出的一种感受,既为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而伤心,又为我们活着的人面对一个弱者所表现出了的那种冷漠而愧疚。想一下我们曾经在学校里也曾像作者写到的那样,对弱者的那种欺凌,实际上是内心恶的外在表现,就像作者写到的那样“没有个人的意志,没有个人的情感,没有个人的立场,甚至没有爱,没有真诚。”

    学校里面做出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为年幼无知,理解为尚未提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去看待这些人性层面上的事情。但是我们到现在来看,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具体到人与人之间,不都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的问题吗?发达国家盘剥欠发达国家,大城市歧视小城,人与人的那种尔虞我诈,都赤裸裸地暴露出人性中的缺憾。

    作者选择这篇文章并非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个例,而是通过这个曾经印刻在心中的记忆,把人性中的那些善与恶东西全都给挖掘出来,它不仅仅是一种启示作用,而是通过作者的讲述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那一切。那些欺凌弱者的现象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换了时间、地点和方式。

    我知道作者展示给观众是自己内心或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的恶,但是,善与恶是一对孪生兄弟,就像弥尔顿在他的那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写到的那样:“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善与恶几乎是无法分开的。关于善的知识和关于恶的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万种难以识别的相似之处,甚至连赛克劳禄终生也拣不清的种子都没有这么混乱。在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与恶的知识就像连在一起的一对孪生子一样跳进世界里来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劫数,亚当才知道有善恶,也就是说从恶里知道有善。”作者在展示恶的同时,又是良心的发现,闪动着善的光芒,忏悔就是人性的回归。作者在这里又为我们展示了他善良的一面。

    我常常跟自己熟悉的人说:“人生最好的课堂可能就是殡仪馆,在那里你才会找到我们一生不懈追求的那些东西,到头来就是一个幻,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用尽心计,到底为了什么,所有的恩怨都用泪水化解了。”作者在这篇作品最后发表的感慨,他写道:“我渐渐地明白,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亡才得以震醒的,仿佛只有死才换得来良心的发现。”我要说:最终的感悟,如同迟来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