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重庆一名患者因重病急需输血,其丈夫不同意,也不在医嘱上签字,患者自己按下了手印,手术的第二天患者和家属悄然离开医院,二万多元的医疗费用拖欠着,电视里记者采访医院当事人,他们说:“保留诉诸法律要回住院款项的权利”。
看了这条新闻,心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自己知道从这条新闻中能折射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百姓在如此昂贵的医疗费用面前绝对是无能为力,不到半天时间医疗费用就达两万多元,别说对一个一般的职工来说,就像我们这样的也很难吃得消如此昂贵的医疗费,现如今工资的比度与物价和医疗费用比度严重失衡,看不起病成为了不争的现实。更别说咱们那些农民兄弟了。
年轻时根本不去考虑这些问题,身体硬朗的很自负,有使不完的劲,即使有一点头痛脑热的,休息一下即刻就好,那是年轻的本钱。现在不同了,身体这部机器让咱用得太狠,部件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问题,该硬的不硬了,该软的不软了,该高的不高了,该低的不低了。而且这些部件出现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不重视已经不行了,医院成为了自己必去的地方,相关的治疗药物也成为了“不可或缺”,像一日三餐一样,少了那顿都有感觉。
最早自己的医疗卡里的继续多达五位数字,这两年与医院“结亲”,医疗卡里的数字犹如溃坝一样,不知不觉就见底了,自己在没有以往的那种自豪,记得前几年到医院去开药,收款地看到自己卡里有那么多钱,羡慕得不行了。现在卡里不说是归零,也好不到哪去。
也真巧,在看新闻这一天自己也要到医院离开药,在路上一面想着电视里那件事情,又想起来昨天晚上,朋友聚会中有人讲了新近发生在小城里的事情,一位已经退休知识分子患癌症,治疗费用将其存款花得所剩无几,为了给家人留下生活的必须款项,开始拒绝治疗,最后死在家中。他的妻子和孩子看到家里面的“顶梁柱”没了,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母女俩双双割腕自杀,上演了最悲惨的一幕,分析起来又是医疗昂贵惹得祸。
反正现在的医院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大力提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院了,经济效益和个人福利待遇相结合,一切向钱看,你有钱就是他们的上帝,你没钱对不起卷铺盖走人。最可气的是他们不管你的病情多重,吊瓶挂在那里,一旦发现没钱了,对不起立刻拔下来,等着你缴了款以后再继续实行“人道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这样,认钱不认人,你说他冷酷无情,人家说了:“我们这不是福利慈善机构”。靠,你还真的没话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自己的身体弄坏了。
每每到医院里第一个感觉就是国民体质没有官方说的那样好,医院里简直是人满为患,到处都能见到排着长长的队伍,挂号的排队,开药的排队,各科室等候看病的排队,那那都是人群,不知道的以为是一个开大会的会场,唯独不一样的就是一个个神情凝重,更有一些痛苦表情的出现。
排在那里心里在想做一个老百姓真的不容易,又应了那句话:在家诸事好,出门一时难,更何况在医院这个地方,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跑上跑下流着大汗的样子,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排的队伍排错的时候,流露出来的那种焦急和懊恼的样子,知道那就是自己的未来。当你看到那些怀抱着孩子,焦急地等待着交款取药的年轻的妈妈们,他们脸上流露出的那种茫然,你会深刻体会到身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汗流浃背的我拿着几盒药走出医院大门口,心里在想,这是在磨练自己的耐性吗?这是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吗?也许这些因素都存在其中,但是从心里不愿意这样“苟延残喘”的活着,没有质量的生命不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周围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拖累,特别是经济拮据时更是这样。钱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不了什么,但是在经济规律的运行上它又代表了一切,成为了最重的落脚点,医院感觉就像吸食金钱的黑洞,我们最终在那里耗蚀竭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