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将梵高的了解告一段落,从开始阅读欧文·斯通撰写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到阿伯J·卢宾的《梵高心理传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这位十九世纪末期的伟大艺术家的生平,所有的感悟都在读后感里做了真实地表述,到今天自己觉得也应该从过去回到现实中。
虽然自己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过去与当今没有什么大的本质区别,纪年上的差别,生活模式的差别,城市发展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又都是一种外在的,从人的本质去看没有差别,性格决定命运不仅仅是指艺术家,每一个个体都适用于这个命运的箴言。
谁也不愿意过这像梵高生命时期所经历的那样的艰辛和苦难,但是谁又能将命运紧紧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看似是我们的有意选择,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种选择的背后要承受的是什么,选择就是这种冥冥中,选择和承担互为作用,在这里没有一厢情愿,最终我们知道付出和得到的是对等。
知道一味地感慨对现实中的自己没有意义,每一个人的路必须自己去走,既然已经选择并走出,对与否已经无法选择,为此也只能按自己心中希望的那样去“接近”,虽然知道这也是一种设想或自我欺骗,但是人还是需要这样的一种希望的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假如一个认真地能一直沉溺于过去,与那些早先的哲人们作着长期的交流,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从现实中离开,摆脱世俗的烦恼,让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悦,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不过是一种设想,生活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们像大海里的一颗沙砾,随着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而随波逐流,我们依附在国家运转的机器上,个性在这里决定了你依附的位置,位置又决定了你生活的境况,肉体俗胎的我们何尝不想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收敛个性也许是迈向理想生活的一条捷径。
也许有人会说:“为何把生活看得如此复杂,这不是庸人自扰吗?”确实,生活没有我讲得那样复杂,更多的人生活在简单之中,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衣食无忧,他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不会像我这样去梳理细致的感觉,而痛苦就来源于对生活感受得细致对比当中。
看书不仅仅是一个了解历史的过程,同样是一个思辨和反省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繁杂的现实生活里,寻找出共性的东西,善与恶,美与丑,有了参照物也就有了认识世界的“尺度”,即使这个参照物不是很准确,感觉已经足以,使我们有了往前走的信心。
不看书能否?不看书当然可以,现实中更多的人不喜欢用看书的方式生活,没有书籍的生活,在那些人的感觉中与我们别无二致,幸福指数是相同的,就像我经常讲到的那样,皇帝对爱情感受,与叫花子对爱情感受,内涵和心理感受是相同的,差别仅限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有些人问我:“你读那么些书干什么?”我回答:“不干什么,觉得好玩,觉得时间过得充实,更觉得时间过得快。”
我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读懂了生活这本书就是明了事理,问题是我们没有读懂生活这本书,我们的痛苦也正是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无知,我们面对繁杂的社会生活迷失了自己,自认为掌握的那点“生活常识”好像身在其中也不知如何运用为好,我们无法保持本应保持的平衡,所以总呈现出跌跌撞撞,患得患失的景象。
也许正是这样,我会像旅行者手里拿着的导游手册那样,希望在书本里找到自己前进的线路图,希望避开荆棘丛生的艰辛之路,走在宽广的大陆上。知道生活就是一个迷宫,找到最近的出口,摆脱繁杂的那一切,那就是自己的一种期盼,同样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我非常欣赏梵高的那段叙述,他这样写道:“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朝圣的过程,我曾经看到过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那是一幅傍晚的风景。右侧的远景中,一排起伏的群山笼在暮霭中,呈现出蓝色的调子,群山的上面染着落日壮丽的余辉,灰色的云彩翻露出内层的银色、金色以及紫红色来。这幅风景画的是一片旷野,即一片荒芜的灌木林,大地被青草和灌木的黄叶所覆盖,因为此时正是秋天。”(书中第266页)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辉煌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