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梵高心理传记》读后感之二

(2009-10-06 07:15:2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看《梵高心理传记》一书时,将大量的梵高自己的表述用笔画了出来,以至这几天我又将这些梵高的只言片语,整理了出来,到今天我知道内心深处自己希望再写一点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否认读《梵高心理传记》可以写很多感受,我时常从作者提供的情节中,想到了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一书中的情节,也想到了当下我们小城里的画家们曾经经历过的艰辛。

    阿伯J·卢宾,系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病学的退职名誉教授,他撰写的《梵高心理传记》一共写了十三章,每一章都有他赋予的标题,当然这些章节也未必是按梵高的生平纪年而写,是作者根据他个人的理解而编撰,我作为读者也把每一章节中自己感觉有兴趣的“句子”圈点了出来,我自认为这样去了解梵高更容易进入,当然它的前提是必须了解梵高大致的生平简介。

    第一章《绘画也是布道》这是写了梵高被教会免职以后,开始绘画创作时期的感受。梵高写道:“我严肃地对待工作,我不会使自己的作品勉强问世,那样的作品不可能表现我的个性特点”(书中第3页)从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即有责任心的传教士,以至于以后成为画家的梵高,他的表述来源于他曾经对布道工作的那份执著,这是梵高性格中最值得尊重的部分。

    “有一种忧郁的表情,对很多人来说那似乎是一种愁眉苦脸,……他的哀伤而温柔,但头脑清醒,富有才智———这就是一个人应该怎样来画那些众多的肖像……也许在一百年多年以后,人们还将会为他们而哀痛。”(书中第5页)这是梵高在博里纳日布道时看到的矿工们的感受,那些长期生活在最艰辛和贫困中的百姓的神态。但是梵高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既表现在最生活的百折不挠上,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那种纯朴上,就像梵高写道的那样:“这些树是宏大的。我的每一幅肖像画都含有我想要说的故事,而现在我把它隐喻在每一棵树里……对,自然界里暴风雨的故事,生活中哀婉的故事,这对于我确是至高的。”(书中第6页)

    “一个男人和妻子能够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人,那就是说,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一半。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和她似乎不再是两个人,我们已经永永远远地结合在一起了。”(书中第14页)

“这是一个真谛,每当不同的人们倾心于同一个事物,并为之一起工作,他们的结合会产生力量,联合能使他们做得更好,这远比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力量分散地孤军奋斗为好。由于团结工作,每个单体会变得强有力量,而一个整体又会得以形成……” (书中第14页)

    “这对人物挽着臂,靠着山榉条编的篱笆,这是男人和女人相处的一种形式,他们在一起衰老,然而却依然相爱,保持不变的忠诚。”(书中第15页)这三段话是梵高爱上了他的表妹凯以后,写给他的弟弟奥提时表露出来的心情,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在依次作了描述,我们知道这是年轻的梵高在爱上邻居的姑娘乌苏拉以后,因乌苏拉已经有了心上人,所以断然拒绝了梵高的求爱,在经历了第一次打击以后,这是他第二次疯狂的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凯,而这时的凯正在经历丧夫之痛,而贫困潦倒的梵高从看到她的第一眼以后,便深深爱上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他的大胆示爱,不仅刺伤了凯,以至于到后来梵高做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也使梵高与家人和亲戚彻底的翻脸。这段描写我感觉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一书中描写得细致生动。

    而我们在这里看到梵高的书信,印证了欧文·斯通在描写这一段爱情故事时的真实性,梵高已经将对凯的爱融入了自己内心中的深处,但是梵高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爱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伦理层面上的,还是双方之间的差距方面的,不过我们也理解一个热恋中的人,智商在此时是最低下的时候。年轻人在爱的面前都有过“不切实际”,不是吗?

    “我的人际关系越是糟,我就越是懂得去信赖大自然,去关注她。”(书中第16页)也许这就是梵高后来越来越明白的道理。“需要坐守在黑暗中———耐心地等候最后的幸福之光。人,必须把自己扔入到深深的黑暗之中,在苦难之路的前方闪耀着光明。”(书中第38页)这也许就是梵高的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