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完了美国作家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以后,一直沉浸在对艺术家的敬佩和思索之中,也激发起进一步了解梵高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兴趣,也就是在这时把美国作家阿伯J·卢宾撰写的《梵高心理传记》列入了阅读书目之中。
“阿伯J·卢宾,系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病学的退职名誉教授,是一位具有实践经验的精神分析师。作者有效地利用有关梵高的极为丰富的资料,以诸多对梵高构成塑造作用的影响力———如家庭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文学的因素———为背景,来揭示画家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卢宾医生没有将梵高认知为一个病态怪异者和殉道艺术家的混合体,而是把他理解为一个将痛苦转化到自己无以计数杰作中去的完美之人。卢宾大胆地以心理学的见解和艺术上的评断创造了一幅令人惊异的逼真肖像,让我们得以越过梵高的内心痛苦,更好地理解他,并且更充分地领悟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胜利凯旋。”这是本书一上来对作者见解的描述。
说实话这本书自己看得很慢,假如不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梵高的通信纪录,这将是一本十分让人难以“理解”的书籍,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第一手资料,让我又从欧文·斯通的审视角度中走出来,沿着阿伯J·卢宾观察人物的角度去了解一个更全面的梵高,其中的反差让读者大吃一惊,欧文·斯通笔下的梵高,与阿伯J·卢宾笔下的梵高,有相近的地方,在人物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基本上没有差别,也就是告诉我们梵高的生活年份与他从事创作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已经没有异议。
在我看来欧文·斯通笔下的梵高多半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写的,包括他在家庭和与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与不同时期的画家们和周围的百姓,基本上都是用平和的写法来记述,给人的感觉是其乐融融,虽然在之后的探索路上梵高与家人之间有着不同的观点,而且一直坚守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没有更多地写梵高负面的一些东西,所以给读者一种对梵高一生的最终感受为神圣的认识。
而在阿伯J·卢宾笔下,梵高的亲人同他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像欧文·斯通写得那样和谐,他的母亲与她的父亲与梵高有着一种天然的距离,根据作者介绍和引用梵高本人的书信纪录,在梵高之前他的母亲曾生下过梵高的哥哥,但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这对他的母亲是一个不小的刺激,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当梵高出生以后这种阴影始终影响着他对梵高的感情投入,乃至于梵高成年以后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岌岌可危,虽然对于梵高来说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容留他,但是他与父母之间的分歧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如此他与除去他弟弟奥提以外的兄弟姊妹都无法共事,他的妹妹竟不与他有任何来往。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我认为这是真是的,正因为这种真实才能更体现为大的画家梵高在当时面临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最后精神的崩溃与这些不理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行者的悲剧在这里表现无遗。大家都知道梵高的父亲是一个神职人员,在欧文·斯通的笔下这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坐着引用了梵高的通信笔记来证实它们之间的矛盾又多复杂,梵高是这样写到的:“我想父亲是如此的陈腐不化,当某些事情和‘他的职业尊严’不一致时,他竟会屈从于这样的偏见。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当他一旦介入拯救一个贫穷妇女的行动之中,他就应该期待父亲给与合作……事情没有如此,父亲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任何人这样做都是残忍的;然而,如果他是一个为上帝传布福音的仆人,则更是双倍的残忍!……我非常清楚知道,几乎所有的牧师都会以父亲一样的口吻来责难,故而,我把他们整个儿看作是社会中最不精神的人。”
我们知道梵高对宗教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来源于他曾经竭尽全力帮助波里纳日矿工们所作出的那一些之后,宗教人士对他的这种“不体面”传教方式,给予的严厉制裁,而得到最深刻地感受,梵高鄙视这些胸襟狭窄的形式主义者。也正是这种“觉醒”让梵高步入了新的领域,就像梵高自己写得那样:“好,即使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我也会感到我的能量在苏复,我对自己说:我应该不顾一切地重新振作起来,我将拿起我的铅笔,我在巨大的沮丧中曾经抛弃过它,我将继续去画我的画,就从这每一样东西似乎都在对我发生变化的瞬间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