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浸在一本书之中,但是外来的琐碎事情不得不一次次的打乱我的原定计划,心里很烦又不能说,毕竟这是你坚守的那一摊活,好与不好都是你的事情,心里说不出是一个什么心情。
在一个场合里,大家都在谈着自己近时期的所盼,轮到我发言,自己不假思索地说道:“希望尽快到离岗待退的年龄,让自己能有一个宽裕的读书时间。”看看他们的表情感觉是在想这个人是彻底疯了,现在很多人都为失去自己的“领导岗位”伤心不已,岗位预示着权利和利益,为何却要主动放弃?那不是有病吗?也许这就是他们最终心里想的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权利和责任是紧密相连的,你有多大的权力同样也要肩负多大的责任,并不是自己害怕负责任,确实现在的工作是越来越不好干了,社会在发展,人的感觉和诉求也在发生变化,各种不同欲望的外在表现,让你感觉到眼花缭乱,最初的那种纯朴似乎一夜间销声匿迹。沿用那句经典的电影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确如此,在主张个性的今天却是沿用过去的管理办法有些不合时宜了。而现如今干部问责制度的推行,就是同样也是给干部敲响了警钟,带上一个“紧箍咒”,不仅仅是负责任的问题,而且一旦发生问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将是你能否保住饭碗的问题,已经把责任与你的饭碗紧紧联系在一起。
现在感觉自己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越来越少,“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是鲁迅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现在看来很符合自己的想法,回到家中徜徉在书海之中,让自己融入纯粹的精神世界里面,暂时地回避繁杂和喧嚣的现实世界,感觉即便是暂时的回避或者是升华,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在一个就是消极的办法,那就是让酒精彻底麻醉自己的神经,在昏睡中忘记所有的烦恼,即便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但是能得到暂时的解脱也算是一种自救的办法之一。知道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但是自己总认为既然你摆脱不了烦人的应酬,一旦自己摄入了一定量的酒精之后,也不可能再有精力去看自己认为必须细看的书籍,与此这样不如让自己彻底的“沉睡”,期盼第二天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来面对现实。
看一本好书如同与之恋爱,一旦你真正的从心里爱上了它,你会对所有外来的干扰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你希望得到真正的两人世界,让你从心里真正的去融入其中,你的爱与恨在与作者的交流中释放,此时最害怕有人来干扰,很多人没有自己的这种感觉。
知道这种感觉非常不现实,你毕竟还是一个公职人员,你不可能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即使你心里在厌恶外来的“打扰”,但是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假如你对一本书有了感觉,最好是一气呵成的将它看完,这样留给你的记忆是深刻的。一本书断断续续去看就像与一位恋人相处一样,若即若离最终你也找不到完整的感觉。
看书的过程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作者你需要了解,作者喜欢的其他作家你同样也要去了解,这些线索都是你了解作家内心想法与他的思想观念必不可少的途径。一个人有着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形成这种标准的动机来源于什么,这就是我们全面了解作者的一个问题之一。就像我近来看的那位作家写的传记一样,我发现要想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就需要了解在他前后影响他的那些人物。他的画风是受到了他那个时期著名画家的影响,同样也受到了在他之前很早的那些艺术家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寻找出了自己绘画的应有的风格。
你发现要想了解一个作家,自己陷入了越看越多的书籍的境地,也只有你沉浸在这其中乐此不疲时,你对外来的“噪音”会有着忍无可忍的感受,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自己才有一种尽快“解甲归田”的想法。也许自己的这种想法只是一时的冲动,自己还不知道解甲归田以后自己真实地感受。但是现实的情况确实面临着两难选择,书中的“颜如玉”在频频向你抛着媚眼,让你魂不守舍。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不能回避的工作琐事,接连不断的摆在你的面前,即便是烫手的山芋,你也必须接过来,两种感觉的反差太大,你也要找出一个相对说得过去的办法来调整这种反差。都说“革命生产两不误”哎,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