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那写到那(之二十五)

(2009-09-08 07:0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闲侃

    上班没事,自己在翻阅自己曾经写过的一些东西,自己都感到吃惊,什么时候自己有了那么多的想法,而自己的一些早期想法早就给遗忘了,假如不是翻看这些曾经的文字,真的不会相信这是自己曾经想到过这些事情,由此看来,目前的自己真的是忘性大于记性,心里暗暗庆幸自己的这些留言。

    不过反过来自己又想到,留下这些文字又有什么意义?不过就是自己的一些小感觉,那也是曾经式,既不代表你的能力,也不代表它的使用价值,这些文字将来孩子不会去看,同事更不会喜欢,自己总说这是“精神垃圾”,现在看来最终的效果就是这样,思想的碎片,精神的垃圾。

    不过要承认,没有任何人强迫你必须留下这些文字,完全是自己的一种内心需要,是一种自己学会的心理调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锻炼大脑的效果,不是说脑子越用越灵吗,现在感觉着一点也不假,通过坚持每天的“制造垃圾”到现在自己对表述自己内心的东西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而且随着写的数量不断的增加,感觉是得心应手,“肺”功能得到改善。

    一个人随着他生活阅历长短不同,生活境遇的不同,在你的笔下所阐述的方式也不同,包括遣词造句也有着不同的方法,有时候你会发现差异很大。记得自己去年曾经写过一位“官员文人”,将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写了出来,好像是在自己的博客里也贴出过,时隔一年多一点,为了其他的事情,自己心里又突然升起再写点有关于那位领导的想法,自己竟然完全忘记曾经自己写过这些。

    自己回到家中认真翻阅曾经撰写领导的文章,从中找出自己新的角度和落笔之处,跟着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文字,自己感觉不错,将这些文字传给朋友去看,反馈信息反应相当不错。相信自己这篇作品可以见“公婆”了,自己将这篇东西发给了领导,领导第二天回信息,表示感谢,同时也对我的赞誉致词表示“过奖”。

    领导自有领导的风范,无论他怎样说,我是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写,自己已经讲明这些文字和感觉决不是迎合之作,而是来源于自己内心地感受,更何况我们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利害关系,更不是上下级关系,我们只是文友,所以不存在溜须拍马之嫌。至于自己向来是以鼓励和赞许的写作的风格的对与否,那是读者自己理解的问题,自己的性格决定了自己写作的风格,不喜欢把自己变得尖刻,虽然也知道在文学的范畴内尖刻也是一种激励。

    最有意思的是,在这篇文章给领导看了以后的某一天,自己发现了去年同样是写他的另一篇文章,而且内容于今年自己写的内容有相同之处,看的作品也是那些,但是从文章的内容上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不同的感受角度去写,觉得最近这一片远远好于去年的那篇东西,在文字的运用上更简练和直接,显得不再是那样矫揉造作。

    从这一个角度上去想,留存这些文字也许有着一种对比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你在那个特殊时期里自己的想法,那是你一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也许这些文字对一个文人来说有用处,对自己而言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医学上影像学的出现和发展,将人的身体内部的器官在超声仪器下能清楚地显现,即使我们感觉到那种图像与我们看到的内脏器官,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医生们对这些图像却有着自己的辨别方法。那些图像如同抽象派的绘画,但是医生们却知道在这些图像中能够说明的是什么。这让我想到,通过我们阅读这些留存的文字,我们一点点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就像影学里的图像那样,知道留下文字的人在那个时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记得有一次聚会,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看到一位诗人在博客上贴上的诗歌,他感觉这个作家已经不在状态之中,我们他:“为何这样讲?”他说:“文字已经告诉我们他不在状态,完全是一首应付差事的作品。”文字的效果就这样神奇,当然这也是对有心人而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