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作家夏榆散文集《白天遇见黑暗》之一

(2009-11-01 06:39:1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认识作家夏榆依然还是那本《中国作家的精神幻想史散文卷2》,这本书选了他四篇散文,给我一种震撼的是他的那篇《黑暗之歌》,写了他身为矿工的曾经岁月,真正的感觉到黑暗不仅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现实生活中黑暗无处不在。

    也正是让夏榆文字和故事的震撼所吸引,自己想尽办法收集他的作品,《白天与间黑暗》这本他的散文集也就是在这个时间里自己努力购买的成果,喜欢一个人,或者说爱一个人,你就会从他的各个方面去了解他,只有你对他真正的了解以后,你所表现是来的那份情感才是真实的。毕竟我们已经不是用冲动处理问题的年龄了,现在的冲动表现在对他文字的一种渴望上。通过他的文字让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这位年轻的作家1964年(当然这是从自己的年龄上讲的,实际上也并不年轻了,与八零以后,乃至九零以后的作家相比也都成为了“老人”了)生于与山西大同矿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矿区接受初中教育,中途辍学做矿工。20世纪90年代迁徙北京,为某报社记者。业余从事小说集随笔写作。著有长篇小说《隐忍的心》,散文随笔集《白天遇到黑暗》等。

    矿工生活是夏榆散文的基本题材。黑色,构成了他生命和作品的沉实而鲜明的底色。年久的矿井,曲折的巷道、频发的事故,使他感到压抑和恐惧。同时产生对自由与光明的强烈向往。正像他在本书的自序中写到那样:“我曾经长时间地处与黑暗之中,那时我十九岁,终日穿着铠甲般的工装,和面孔如石头般坚硬的矿工穿行在一座烟尘弥漫的矿井下。我生活其中的矿区,是梵高作为传教士试图以基督的力量救赎的地方,也是作家劳伦斯和摇滚乐手鲍勃·迪伦用一生的时间逃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梵高身处的阿尔矿区的现实就是我的现实,那里的天空布满烟尘,河流是黑色的,树木花草是黑色的,到处是岩石垒成的石屋。

    那时我除了不能适应矿井的险恶,还一直不能适应矿井的黑暗。有不少工友,下窑前我们批次说笑,出窑时他们就被砸断双腿或多取声明,那样的场景让我颤栗胆寒呕吐,而窑工们对这一切视若平常。经常有这种时候,我独立在深及数万米的巷道行走,跟随一盏灯,灯之能照到距离我四五米远的地方,在远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那时我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才能克服头脑中怪异的想象,克服我的少年致信对着身后无边的黑暗的恐惧,我不能放任自己的心念,必须管住自己,在我到达有光亮的地方之前,不能胡思乱想,否则恐惧会使我崩溃。

    我无法把黑暗仅仅看作虚无的人,我觉得在那座历经沧海桑田沉积亿万年,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繁衍而成,上演过太多生死歌哭的矿井肯定蕴藏着无形的生命,在那年久的矿井、曲折的巷道深处,黑暗只是提供了一种遮蔽,它使一些生命在期间畅行无阻,而人却浑然无觉。那时对光的需要成为了行走的动力,那是即使是偶然遇到的光亮也会让我产生一种感恩的冲动。

………………

    写作曾经被我看成我在黑暗中的光亮,它引领和照耀我。漂流奔走的生活使我看到写作在这个时代的虚无,也看到写作在这个时代的意义。……更重要的它还是我的获救方式。经由写作我离弃黑暗,也通过写作我得以真实、切近地触摸到我的灵魂的存在。”

    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对于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黑暗,对于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血肉模糊,残臂断肢,穷山恶水都造成了作者抗衡自己命运的动力。最后他的出走,他用自己亲身感受凝聚成的感受和文字,在打动着读者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作者自己的命运。

    每每听到矿难事故的发生就会想起夏榆笔下的那些鲜活人物,想起了曾经他的好友赵松,那个有着最动人歌声的矿工身影,那个因矿难而早早离开人世的矿工的形象,尸首被缠上避邪的红布,哭得死去活来的亲人,构成了一幅最悲惨的场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要不然有人说:中国的煤矿渗透着中国矿工们的鲜血,它使用死难矿工的生命换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