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思人
(2009-06-21 06:30:20)分类: 感悟生活 |
放在案头上的这几本书,是自己淘来的,这本书最早的拥有者是自己的朋友,而他早已先我们而去了,现在时过境迁,更多的人已经忘记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也只有他的极个别的朋友依然还记着他,其中包括自己。
并不是说这位朋友有多优秀,他与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整个社会中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个精神食粮的提供者,一个先于我们进入市场的人,他的这种与时代绝然不同的态度,感觉他有些“另类”,也正是这种新奇吸引着我。到现在来看他的这种“超前”的意识,同样也是我们对他肃然起敬的理由。
自己知道眼前摆放的这几本书,要是在那个年代他决计不会用这样的价格卖给我,他盖在书中的藏书章告诉了我们,这是他的心爱,至死会珍藏着这些精神财富。这让我想起他那昏暗的宿舍里,到处堆放的书籍,以及他非常得意的表情,我知道这其中带着一些虚荣的成份,但是我感觉他有这种自负和骄傲的资本,那时人均拥有图书的数量少得可怜,而他已经是万卷图书的拥有者了。
我们从彼此的买卖关系开始交往,到后来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以至到后来我的“人间蒸发”,以至于到最后听到他离开我们的消息,算下来三十几年有余。即使现在已经与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图书拥有量和发行量不仅仅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还呈现出“泛滥”的迹象,也正因为这种随手可得的书籍市场的大环境,让我们对书籍的那种渴望那种感觉变得越来越淡漠了。但是看到这些已经泛黄的书籍,到今天来看,我们那时的阅读带着功利主义倾向,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阅读的数量,好像阅读与满腹经纶有着必然的联系,岂不知没有细致地分析研究的阅读,只是为了了解事物皮毛的一种方法,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当然不能否认今天自己的阅读习惯与那时候的这种氛围无不关系。
摆在眼前的这几本书,从他曾经拥有者写在书中的字迹来看,已经有二十六年了,到现在依然保存的完好,足以见朋友对书籍的爱护程度,虽然现在发生了最根本的变化,这书籍已经不再是现在拥有者的最爱,它成为了代销产品,它成为了拥有者不愿意再去回想的那一幕一幕。在我看来依然起到了离开我们朋友的想法,在交换中拥有自己的利润。
自己以前总认为我的这个朋友是一个富足的人,那时候自己为了买一本书几乎要省吃俭用到月底,根据剩余的款项来决定购买什么价位的图书,那时候也没有赊账这一说,只能量入为出,而他时而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翻番的提高价位,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奸诈的商人。到后来知道他的做法出于无奈,他与我的生活景况没有什么差别,到后来他几乎是到了难以为计的程度,他酗酒也是为了掩饰内心对生活的恐惧。
人走了,一切也就一了百了,所有的喜爱已经不在,时过境迁,当他的家人再看到这些已经泛黄的书籍,他们已经不像我们这样随即产生出一种思念和回想,它成为了一种负担,他们会像一般的人想到的那样,读书当不了饭吃,最实际的就是将这些精神的东西变为物质的金钱,价值的体现就在于金钱的拥有数量。当我从书架的顶端将这些已经落上灰尘的书籍拿下来的时候,当我让这些财富拥有者的人那里,听到报出的价格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所有的喜爱都是自己的事情。
这些书自己也知道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会去翻动它,它的价值已经不是书本身的内容,而在于他曾经的拥有者是自己的朋友,见物如同见人,它的精神价值远远大于物质的本身价值,它摆放在这里如同与他近距离的接触,把自己内心的真实向他吐露,它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他是带领我阅读的引路人,我敬重他,也想念他。